北城二千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一百四十章 种植番薯三宝,家兄朱由校,北城二千,海棠书屋),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地里、穿着短打的朱由检正在带着十二位总教习,教授他们土豆、玉米、红薯等东西的习性和种植特性、时间地点和方法。
玉米、番薯和土豆这三种东西,实际上在万历和更早的时间就传入了大明,只是因为无法掌握正确的种植方法和物种特性,因此导致了它们在粮食面积上并不出彩。
这样的局面,要到徐光启等人研究,并写出《农政新书》才算画上句号。
不过对于眼下的朱由检来说、作为曾经的扶贫干部,小麦和玉米、高粱之类的作物他说不上话,但在山区扶贫的他,对于这三种作物的种植方法可以说驾轻熟路。
他按照步骤将切块并培育发芽后的土豆放入了已经有基肥的土坑中,随后填土,浇水湿土。
做完这一切、他对总教习们说道:
“一般来说,大部分地区种植土豆的时间一般都在十月到十二月这个时间段进行种植的,根据一年四季地区的温度不同,根据当时的气温种植也是可以的。”
“不过近年来,我朝气候逐渐寒冷,因此只能在四~五月种植。”
“若是温暖的地方,一月二月和九月也都可以种植的,所以说种植土豆的时间基本上都是由温度决定的,如果种植的话,可以根据当地的温度来决定什么播种。”
说到这里、朱由检又着重的说道:
“种植土豆这件事,步骤一定不能错,必须先切块再催芽,之后才能种土里。”
“催芽时不要暴露在阳光下,只要保证环境温度适宜。”
朱由检说完,当即有一张熟悉的面孔举手,朱由检见状也笑道:“杨路、你说吧。”
举手的是沉炼带回来的杨路,而他在被准许开口后,便询问道:
“殿下,您只说了种植的方法,但病害呢?”
“病害主要有晚疫病和……”朱由检讲解了种植土豆有可能遇到的病害,十二名总教习一边听一边记录。
最后他们又跟着朱由检去了玉米、红薯地之中,在朱由检的教导和讲解下,记录下了三种作物的种植方法、种植时间和作物特性。
不过唯一让朱由检有些头疼的一点,就是关于三种作物的粮食亩产问题。
实际上、这三种作物已经被陆文昭带回来两个多月了,但朱由检没有脑子一热就大规模推广,而是在水稻种植结束后,用御马监官场的百万亩耕地来作为试验田。
其中,玉米种植最多,土豆番薯均等,类似辣椒和西红柿等作物只种植了数千亩。
由于明末种植不得法,因此各种作物产量感人,朱由检也没有把握能种出亩产多少。
不过、他来到永平的这里,不仅仅是为了试验田,还有……
想到这里、他擦了擦额头的汗,向着大海眺望。
只见在海边,有上万人正在热火朝天的干着活。
他们有的煮糯米,有的炒土,有的挖土,有的将炒好的土搅拌石灰、陶粉和碎石,最后掺入糯米和炒熟的土一起运到海滩。
那里已经被人用木牌围出了一个广袤的浅滩,海滩的沙子被挖掘运走,留出了蔓延十数里的矮地。
这些矮地四周,被三合土夯实出了城墙的模样,进深一百步,长四十五里。
这六千余亩的矮地被夯土墙圈了起来,其中的矮地,也被不断运送进去的三合土填满,夯实。
靠近海的一面是几乎低于海水三寸,越往岸边越深,最深的是一尺高低。
这也就代表只要拆开木牌,海水就会涌入这个斜坡之中,然后插入木牌后,海水就会被木牌和夯土的矮墙抵挡。
朱由检没有见过晒盐场,因此只能用这种蠢办法来制盐,好在在一天十五文工钱的鼓励下,周遭数万曾经的军户百姓蜂拥而至,只是十天的时间,晒盐场已经初具规模。
“殿下、按照这速度,大概一个月后就能晒盐了,只是不知道这盐场能出多少盐。”
王承恩穿着短打,陪在朱由检左右,递上了擦汗的毛巾和凉茶。
朱由检接过后、喝了一口后便笑道:“不管出产多少,始终是赚的。”
“就是可惜了、眼下事情太多,不然也能在辽东和山东晒盐。”
“对了……”朱由检反应过来,随后道:“卢剑星那边怎么说?”
王承恩明白自家殿下是在说银子的事情,因此作揖回礼道:
“四月二十、卢剑星让他麾下的百户沉炼,押运五十万两白银北上,据他信中所说,他手上还有八十多万两银子,不过为了做生意、暂时只能留着。”
“另外五月十三,前往日本的海船就归来了,大概能收到十五万两银子,到时候会直接运抵天津,交给大沽营,由大沽营派人运送燕山大营。”
“库中还有多少银子?”朱由检满意的点了点头,紧接着询问银库的存银。
“这几个月来、十六卫军和十二营的开支太大,每月支出近七万两银子,加上盔甲厂和军械所的支出,眼下库银只有八十五万三千余两、军粮还有一百一十四万余石。”
王承恩说出库银和存粮,随后又犹豫了一会儿才道:
“殿下、以官场的规模,怕是无法像以前的标准一样,养活十六卫军和十二营了。”
“肉食近二成需要采买,八成可以自给自足,另外菜场所能供应的也只有两百余万斤菜,所以在采买之下,顺天府永平的物价都涨了一丝。”
“以前一百斤青菜不过三十文,现在需要三十五文了,水鸡也涨到了十八文一只,继续下去,恐怕还要更多……”
王承恩面色有些难看,而朱由检也明白,这样下去不是办法。
眼下的御马监,是用南北场两千六百多万亩耕地养十六卫军和十二营的近十一万人马。
这听上去、似乎达到了平均两百多亩地养一个人,但实际上因为近两千万军屯田只能拿到三成交税之后的收成,因此还是有些难度的。
真正算起来,应该是用一千万亩地养十一万人。
和之前数百万亩养四万多人的难度相比,要大了不少。
而要解决这个问题也很简单,那就是扩充田地,山地。
养殖官场开在山地之中是最便宜和划算的,不过燕山脚下能开办官场的已经开的差不多了,想要继续,只有向山西发展了。
所以在王承恩抱怨后,朱由检便道:
“上直卫军和拱卫营必须要吃的够好,以后的外拱卫营可以降低到一天一顿肉。”
“另外,山西三镇调兵的旨意已经下达了,我估计他们在五月下旬就会抵达燕山大营,到时候内帑运来饷银后,稳住他们,让他们先去辽东。”
“只要孙应元不出错,努尔哈赤应该会在之后草草退回赫图阿拉。”
“到时候、我们也就能对山西三镇下手了……”
朱由检微微眯眼,而王承恩也精神一振。
就眼下的局势而言,朱由检已经摸清楚了蓟镇所防守的喀喇沁实力,至多不过三万骑罢了。
也就是说、眼下的十六卫军和十二营,仅仅防守北直隶的北疆,属实有些浪费了。
既然如此、就调兵前往山西,然后再建立几个营就足够。
甚至连调什么兵,调多少,朱由检也想到了。
山西长城一千五百里,加上内部的关隘,最少十六个营的兵力是需要的。
也就是说,到时候御马监的支出会多出十六个营的兵力,多支出二百四十多万两。
用二百四十多万两换山西上千万亩军屯田,以及三百多万两的军饷,怎么算都足够划算。
只要把山西三镇裁撤成功,大明的军费支出就可以降低到财政的50%左右,财政也就可以基本持平了。
不过到时候御马监的压力会很大,所以必须开辟新的财政收入,而这个收入、就是皇店加盐场模式!
想到这里、朱由检便对王承恩道:
“养殖官场那边,暂时不用管,如果顺天府和永平府的肉价涨的太多,到时候再动用官场的牲畜。”
“我现在要你准备的是筹措开设皇店的人,四个月后晒盐期就结束了,到时候囤积的私盐,便是用皇店卖出去。”
“市面卖六文,我们便卖五文,它们卖五文,我们便卖四文。”
“顺天府、永平府,加上之后可能裁撤的山西三镇和北直隶剩余府县,这些地方裁撤之后,分田的军户,都要求他们买我们的私盐。”
“奴婢领命!”听到朱由检的话,王承恩眼前一亮。
对啊、他们御马监有一个天然的优势,那就是麾下有数百万的佃户。
这数百万人,哪怕一年只吃三斤盐,那也是能消耗上千万斤盐的,如果加上州府百姓,那御马监的皇店所能覆盖的面积就太广了。
只是可惜……
想到一件事情,王承恩惋惜道:“只是可惜南场的皇店被江南官员和百姓、商贾抵触,不然仅仅南场就能有二十几万两的私盐收入。”
“且让他们猖狂一段时间……”朱由检也微微皱眉,对于御马监南场皇店无法在江南开设十分不舒服。
但他也知道、他目前没有直接布局江南的实力,没有充足的人才和兵马,他还是得和江南士大夫们保持面子上的和平。
他抬头看向了壮阔的大海,喃喃自语道:
“等我裁撤九边和北方五省的卫所,下一个就是你们!”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