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城二千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两百八十二章 兴京城的垂死野猪,家兄朱由校,北城二千,海棠书屋),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明军出塞,各部调出男丁,明日我们要去南边打草谷!部众随伯晕歹太师北牧。”
黄昏、伴随着令骑的不断奔跑传令,很快察哈尔各部部众都知道了林丹汗要组织大军南下打草谷的事情了。
“北牧北牧、不打仗哪有这么多事!”
“明军都多少年没出北塞了,也不知道来了多少人。”
在令骑走后,一些察哈尔部落的部众开始大骂,不过骂归骂,所有人还是开始收拾东西准备北逃,虽然这所谓的北逃被称为“北牧”。
只是比起察哈尔部众的大骂,喀喇沁的许多领主则是返回了自己的大帐,找到隐藏在部落里的锦衣卫,把林丹汗的行动告诉了他们。
得知消息的锦衣卫们冒充喀喇沁的哨骑南下,在第三天的时候,将林丹汗要南下,伯晕歹北上的消息纷纷告诉了刚刚带兵走出燕山山脉的朱由检。
“他倒是挺勇敢的……”
辽阔的多伦草原上,两万多先锋上直马步兵已经在曹勐和赛罕的带领下北上,而朱由检在听到锦衣卫的消息后,转头看向孙守法,直接笑了出来。
他是真的觉得林丹汗挺勇的,河套三大部的贝勒台吉都被他抓到京城跳舞了,这个林丹汗还觉得他能南下试试明军的刀锋。
“殿下、干脆让我带龙骧卫,直接去找虎兔墩主力决战。”
孙守法骑在马背上,跃跃欲试的模样,看来并没有把林丹汗那三万多骑兵放在眼里。
对此、朱由检笑了笑没说什么,随后展开了地图,扫了一眼地图,又看了一眼眼前的多伦草原地形。
多伦草原处于蒙古高原的东南缘,卡在了燕山山脉和哈剌温山脉之间,总体看来,它的地形是四周高,中间低。
其中、南部稍高,北部稍低,而由高原从西南向东北逐渐低缓,为一宽缓的半环形盆地。
也就是说、明军现在在缓缓的下坡,而林丹汗的骑兵在缓缓的上坡。
这种情况下,似乎派出骑兵,就足够击垮林丹汗。
但击垮林丹汗对朱由检目前来说,暂时没有什么好处。
林丹汗还活着,那他最少可以名义上联合漠北喀尔喀、漠南伯晕歹。
如果他死了,说不准漠北喀尔喀和漠南的伯晕歹会病急乱投医,像历史上林丹汗西迁一样,主动去投靠黄台吉。
喀喇沁和外喀尔喀部众近二十万,男丁七八万。
要是这么一股力量成为了黄台吉的扈从或者同盟,这对明军之后的扫虏之战显然不利。
况且、击败林丹汗之后,占领的地方全是降水量低于四百毫升的草原,朱由检要了干嘛?
放牧?没放两年就小冰河大旱了,到时候漠南诸多部落不是迁移到河套就是哈剌温山东部的科尔沁草原,历史上连林丹汗都因为各种天气原因、政治原因迁移青海,大明不可能在这里筑城。
因为、结合一切来看,朱由检需要的就是击退林丹汗,然后拿下多伦草原,再将哈剌温山以西的地方全部囊入大明的疆域,这就已经足够了。
只要做完这些事情,大明就可以安心的聚集全部力量来对抗小冰河灾害了。
想到这里、朱由检对旁边的孙守法说道
“派人告诉曹勐和赛罕,如果遇到了虎兔墩的哨骑,尽数打杀。”
“如果虎兔墩亲领骑兵前来,告诉他们不要着急,用火炮和步铳对敌便是。”
“伤亡到了,他自己会撤走,我们没有必要浪费力气对付他。”
“是!”孙守法应下,随后派一名百户率领骑兵百人,将消息通传向了先锋军。
同样的、在安排完先锋的事情,朱由检又说道
“这多伦草原很容易被袭,四骑卫暂时不能动,让满桂守好辎重线,后续的兵力如果不足,那就派鹰扬卫、神武卫、卢龙卫接上。”
“末将领命!”孙守法闻言,再度安排人将消息传递回后军。
做完了这一切,朱由检才转头看向了中军。
此刻的中军,基本就只有龙骧卫的五千多人在行军。
他们一人五马,一匹驽马,四匹战马。
驽马背上背负布面甲和十天的军粮、马料。
弹子、火药和兵器火铳这些比较轻的东西,则是分别挂在四匹军马背上。
龙骧卫的将士就穿着鸳鸯战袄和棉甲,半身甲在草地上走着,一身甲胃重量十三斤,倒也不是很重。
他们的行军速度,必然是先锋军的马步兵要快,毕竟累了的人也能把东西分摊给战马,然后骑驽马走个十几里路。
这样不会太损耗战马和驽马的体力,并且还能达到一日八十里的行军速度。
这一战毕竟不是奔袭战,没有必要全程着甲,那是在浪费体力。
不仅是他们,就连后军和先锋军也是这样行军,不同的是各军外放塘骑的力度大小罢了。
总的来说、三十里的范围是一个比较安全的时间,哪怕发现敌军,然后通知本部,本部也有两三刻钟的着甲时间。
当然、上直的标准是五十里,这和其他外拱卫营不同。
收回目光,朱由检推算了一下时间。
三天的时间,他们走了近二百五十里路,而林丹汗那边全是轻骑,大概是奔走三百里到三百五十里左右了。
也就是说、算上外放塘骑和哨骑的距离,明军的塘骑和北虏的哨骑距离应该只有三百里不到的模样了。
照这架势,最多后天双方就能缠斗,两天后先锋主力就能碰到……
“时间还比较充裕,现在还是三月初三,孙应元应该到辽东了。”
这么想着、朱由检眺望向了天际边,目光似乎跨过了一千多里,见到了正在调动兵马,统筹民夫的熊廷弼……
“军粮都给我筛的仔细点,别混上什么泥沙,被老夫抓到,你们下辈子就注意点吧!”
“是——”
当朱由检眺望的同时,熊廷弼和孙应元的举动可以说超乎了他的预判。
这两人并没有在长城内的开原准备物资,而是直接将大军的出发地点定在了长城以北三十里外的贾道站。
在这辽阔的辽北平原上,上一群这么干的人,是冯胜、傅友德、蓝玉、赵庸、王弼、胡海、郭英……
哪怕是李成梁,大多时候也是在长城内的清河堡聚集兵马,筹备好粮草才出塞。
可到了熊廷弼和孙应元可好了,二人不仅不在长城内准备,甚至还跑到了贾道站旁边忽儿河北部囤积兵马、安排民夫,运送粮草。
要知道忽儿河北是一望无垠的辽北草原,如果这种时候杀来上万骑兵,其危险程度不亚于萨尔浒之战。
但问题是,这两人不仅到了河北,还连营垒都懒得驻扎,单纯用辎重车把大军和民夫围了起来。
这一幕、如果放在万历中期,万历早就一脚把李成梁踹了,把二人扶持为辽镇总兵和巡抚了。
不过二人跟在朱由检手下,可比跟着万历舒服多了。
眼下的他们二人正在指挥数万民夫,在忽儿河畔洗米、蒸米,烘米,反复数次为军粮做准备。
不远处还有人烧了一锅的醋,将一条条的粗布放在沸腾的大锅里,随后开始任由大锅沸腾。
除了这些,不远处还有一片搭起来的屋棚,棚上尽是新鲜的白菜,而棚下则是不断燃烧的柴火。
二者距离相距一丈,火烧不到蔬菜,但是可以将蔬菜的水份烘出来。
总之,在熊廷弼的布置下,一套完整的军粮系统在这忽儿河北岸形成,而十二营,三万六千多名拱卫营的将士则是在忽儿河北部驻守,哨骑也放出了数十里。
“十万斤干菜,三万斤醋布,十一万斗军粮,足够大军出征吃三个月了。”
熊廷弼看着热火朝天的场景,不由抚了抚须,而孙应元也爽朗笑道
“经略准备的这些军粮,莫说牵制老奴了,便是北上打下信州城也足够了。”
信州城是明初明军的塞外石堡,距离长城二百里,距离忽儿河一百七十里。
由于冬季无法袭扰后金,因此熊廷弼他们一直在安抚山东蝗灾迁移而来的灾民。
好不容易等到冬雪融化,他们这才发现,努尔哈赤这厮居然派莽古尔泰带两蓝旗驻扎在了信州城站,还将那里改为了亦东河城。
不仅如此、努尔哈赤还派人加固了辉发城,派岳托领兵八千驻扎,派代善领兵六七千人驻扎在了乌拉城门户的亦迷河城(长春)。
至于老奴自己,按道理来说应该还有一万多的兵力在乌拉城内驻守。
这样的布置,足以说明了,努尔哈赤大概率是预判到了他们会进行扫北之役,或者进攻后金。
不过、即便他们这样布置了,但熊廷弼也丝毫不惧。
别看眼下辽东经过调派和裁撤后,只剩下了二十七个营。
但熊廷弼可以拍着胸口打包票,这二十七个营、八万两千人不到的战斗力,比当初复辽之役中那三十万明军的战斗力还强。
这不是吹嘘,而是每个都督府都在走的过程。
复套之战的时候,大明纸面兵力高达二百万,而眼下大明的兵力只有不到八十万。
可是后者可以横扫好几次前者,甚至死伤不会达到两成。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