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特劳斯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355章 腓特烈的年终总结(上),1750:我有三千AI机器人,施特劳斯,海棠书屋),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因此,欧洲战场上仍然在捉对厮杀的那些军事高手们,此时仍然在费尽心思的算计着胜利与权力之间的完美关系。

在霍赫基希一战结束之后,腓特烈大地不但付出了惨重的损失,还突然发现他的损失开始变得难以补充起来。

失去生命的那群人——他们来自那些只记得洛伊滕和罗斯巴赫大捷,而非曹恩道夫杀戮场的团队——一直都是他最忠诚的部下。在第13步兵团中,超过800人阵亡、负伤或失踪。其他荣誉满身的兵团,如第19、26步兵团,也蒙受了相同比例的损失。普军损失了100门火炮。腓特烈失去了大量最英勇的团级军官。在高级将领中,基思阵亡了,他的遗体惨遭剥光、洗劫,成了奥军光荣的纪念品;德绍的莫里茨被俘,后来获释,但是他再也没有重返战场领兵作战。莫里茨罹患了与伤势无关的癌症,1760年去世。

在战术上,奥军陷入过度混乱,无力立即追击普军。一些高级军官似乎对自己的胜利惊诧不已,很难相信他们确实取得了胜利。不过,获胜的奥地利人有充足时间与战友握手,庆祝自己的胜利,也有时间整顿依然在霍赫基希废墟中搜罗溃兵,或分散洗劫双方伤亡将士财物的各营和中队。

由于腓特烈撤军的速度和效率都很高,加之道恩也不愿意追击如此迅速地脱离自己的有效追击范围的敌人,因此霍赫基希之战的直接战略成果有限。在战场中心地区,1758年交战季节的剩余时日只能进一步证明,奥地利的胜利价值有限。腓特烈一度考虑与道恩再打一场,但最终被迫进军西里西亚,以解除敌军对尼斯要塞的封锁。

与此同时,道恩向相反方向运动,对德累斯顿发动了时断时续的围攻。看到尼斯要塞会在冬季安然无恙,11月初,腓特烈返回萨克森。道恩随即退入波西米亚境内的冬令营。

如果说,普鲁士人在1758年最后几星期内几乎没有打仗,那他们也表现出自己依然知道如何行军。霍赫基希之战后,掉队和开小差的人数有限,可能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一年的漫长行军和艰苦战斗的累积效应。此时,虚弱的身体和失败情绪都成了过去。对上帝的信仰和对国王的信赖,对自身技能和阶级的自豪感,单纯的顽强固执——各种动机都有,但都胜过正式的纪律约束。如果说,普军此时的人数是战争爆发以来最少的,那么,各个岗位上的将士都是志同道合的同袍,而且具备把共同意志转化为有效的军事因素的经验。

1758年与1759年之交,腓特烈在评估自己的处境时,有理由对自己的短期前景感到乐观。直到1759年春季,西里西亚和萨克森都安然无恙。俄国人已经被逐出普鲁士的东部边界。瑞典人则清楚地表明,他们也没有能力真正威胁普鲁士的波美拉尼亚既没有意愿。

在西线,不伦瑞克的斐迪南即使没有进入名将的行列,至少也是“出色的平庸将领”了。这年夏季,在得到了一支一流英国步、骑兵分遣队的增援之后,斐迪南发动了一次佯动和机动战役,迫使他的法国对手不断调来调去,最终不得不完全撤离汉诺威。心怀感激的英王乔治给了斐迪南2000英镑终身年金,腓特烈也给了他元帅头衔,这都是国际政治舞台上清理之中的事情,不足为奇,然而,腓特烈没有给予额外的金钱奖励。

尽管如此,从更宏观的视角看来,腓特烈的处境已经岌岌可危了。在战术层面,与第一次西里西亚战争时期相比,战场已经变得截然不同了。对奥地利人的表现,腓特烈特别印象深刻。1758年冬季,他编纂了一套《反思》,称赞了彼时奥地利人选择和加强其营寨及阵地的技巧。奥地利人不仅在构筑堡垒和工事的时候展现出旺盛精力,还在其他一些方面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比如说他们的防御也有很大纵深,井井有条,即使敌军最初取得了突破,奥军依然能依靠圈套和陷阱来化解敌军的冲击力。

腓特烈还注意到,奥地利人巧妙地使用了多兵种协同战术,他们用骑兵引诱对手进攻,把步兵集中起来伏击进攻者,最后用周密部署的火炮来粉碎敌人。

尽管如此,腓特烈断然否定了一切关于奥地利人突然变得不可战胜的说法。但他的文章多少有些遗憾地承认,面对可以选择阵地的奥军,科林模式的正面进攻几乎毫无胜机可言。普鲁士步兵通常向高处仰攻,他们的步枪几乎造不成什么伤害。他们的奥地利对手,几乎完全不像战前制定的战术理论所说的那样,被上了刺刀的无声挺进的步兵吓得魂飞魄散。现在,国王急于利用奥地利人在部署方面的错误,同时,充分利用战场上无人占领的地域带来的机遇。最重要的是,腓特烈热衷夺取高地充当炮兵阵地,尽快把尽可能多的火炮推进炮台,用火炮为其他兵种的进攻提供火力准备。

然而他的一些错误,似乎并没有在这一系列反思当中得以纠正。国王否定奥地利人在炮火打击下继续顽抗的意愿,这一观点本身就是可以否定的。因为在这方面,1758年的奥地利军队并不比其他训练有素、纪律严明的军队,更出色或更差劲。重要的是,腓特烈坚持在没有火力优势,甚至在火力稍弱的情况下发动进攻,这就像用棍棒迎战火枪一样,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这与1756年普鲁士参战时遵从的战术原则截然不同。通过反对发动像科林或布拉格会战那样的全面进攻,腓特烈进一步表达了谨慎持重的意向。腓特烈宣称,那样的进攻风险太大。让一个侧翼不参战,而只让全军的一部分参战,可以确保在战败的情况下存在一支掩护部队。腓特烈坚持在敌军战线上选择一个突破点,向那个点集中开炮,继而派出步兵突破它。如果在某个点上突破敌军战线,那么就可以摧垮全线敌人,就像在各处都取得突破那样有效。但是,确保进攻矛头的侧翼安全是至关重要的;一旦投入进攻的步兵营击中了目标,那么保持进攻的良好态势,至少也是同等重要的。在发动局部反击攻打组织混乱的敌军时,奥地利骑兵是一个特别危险的敌人,因此保持进攻部队井然有序也很重要。

腓特烈的某些观点不可思议地提前揭示了英、美指挥官得出的,关于1943到1945年打击德队的最佳手段的结论。井然有序的纵深防御,精湛的多兵种协同战术,迅速反击陷入混乱的敌人——这套模式更容易令人联想到希特勒的德国国防军,而非玛丽亚·特蕾莎的奥地利军队。尽管如此,尚有争议的相似之处,凸显了腓特烈对奥地利军队的高度尊敬。事实上他认为,要取得针对哈布斯堡帝国的决定性胜利,唯一办法就是把奥地利的将军们从波西米亚、摩拉维亚和上萨克森的森林、山岳、崎岖土地上引诱出来。另一方面,腓特烈认为,下西里西亚平原是歼灭奥军的理想战场。他完全能够预料到奥地利人的贪婪,或者更准确地说,玛丽亚·特蕾莎收复失地的决心,会引诱哈布斯堡军队最终走向灭亡的深渊。

在国王陛下在已经犯下错误的情况之下,竟仍然坚持这样的判断,又怎会不让他陷入接下来长达数年之久的被动局面当中呢?

1759年,将会是他人生最为危险的转折点。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科幻小说小说相关阅读More+

晚歌笙笙洛城谣

清辞景兮

史上最强太子爷

点击:3424">点击

史上最强太子爷

点击:3424">点击

史上最强太子爷

点击:3424">点击

太子殿下他对我图谋不轨

这鱼不吐泡泡

我成了美少女的专属辅助

帝君所罗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