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一蚍蜉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六百一十四章上君下臣,我娘子天下第一,小小一蚍蜉,海棠书屋),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童三思将手里的奏折转交给了小德子,神色看似风平浪静的朝着自己的位置上返回过去。</p>
不知情的人全都以为童相身为并肩王的师兄与前辈的身份,并未将柳明志的那些话放进心里去,而是一些熟知童相秉性的官员,心里不由得一突。</p>
表面越是风平浪静,背地里就越是波涛汹涌啊。</p>
或许童相不会与并肩王有什么深仇大恨,但是以后朝堂之上想要和平共处基本上已经是奢望了。</p>
不少人默默的叹了口气,心里颇为无奈。</p>
在他们的印象里,并肩王是那种左右逢源,笑脸迎人,从来不轻易与人交恶的性格啊,今天为何忽然发生了这么大的转变。</p>
柳明志望着跪坐在不远处的童三思,神色淡然至极,仿佛方才与童相有了口角的人不是自己一样。</p>
一旁的李柏鸿脸色诡异的瞥了神色平静的柳明志一眼,隐晦的给其竖了一个大拇指。</p>
柳明志还了李柏鸿一个淡漠的眼神,</p>
这货也不是什么好玩意。</p>
也是,好玩意谁敢举兵谋反。</p>
李晔接过小德子呈交上来的奏折,大殿顿时陷入了一片沉寂之中,全都静静地等着李晔翻看奏折。</p>
这个时候连一个小声讨论的声音都没有出现。</p>
柳明志与童相方才发生的事情令勤政殿中的气氛相当诡异,诡异到在座的百官九成都如坐针毡,却又不能离去。</p>
诺大的勤政殿中只剩李晔翻阅奏折的声音隐隐传来,算是令百官有些枯寂的内心多了那么一丝淡淡的慰藉。</p>
李晔神色端正的翻阅着手中的奏折,一字一句的逐步分析。</p>
事关大龙一统天下的万世基业,他可不敢粗心大意,生怕疏忽了什么。</p>
奏折上精细的陈述了北征筹谋的具体计划,每一步都被童三思清楚的例举了出来。</p>
并且在后面陈明了其中的利弊。</p>
最关键的一环便是如何应对两国可能破釜沉舟的抵抗之举。</p>
这就提到了先前童三思谏言的兵分两路还是合兵一处。</p>
合兵一处虽然不如兵分两路出兵迅捷,或许会延缓大龙一统天下的时间,确实最为稳妥的一种办法。</p>
毕竟北出边关攻入敌国境内作战,变故太多,不得不仔细部署。</p>
尤其对于粮草的运输来说将是一个极大的考验。</p>
兵分两路运输粮草,其中的消耗远比合兵一处的消耗多出数倍之多。</p>
加上大军不太熟悉两国境内的环境,作战之时要面对的突发之事必须要防患于未然。</p>
虽然有并肩王柳明志数次孤军深入金国后方境内作战成功的先例,但是却有一个极大的前提。</p>
骑兵。并肩王麾下的兵马全都是骑兵。</p>
骑兵无论是进攻还是撤退来说都是来如风,去似电,以长途奔袭,快攻快退的突袭为主。</p>
遇到不可敌的兵马与危机可以迅速撤离。</p>
经过一干重臣的探讨最终得出了结论,并肩王只所以能在敌国境内数次孤军深入,屡战屡胜,与他麾下都是精锐铁骑有着不可忽视的关系。</p>
然而此次北征,百万雄师自然不可能皆是骑兵,定然以步骑联合为主。</p>
攻城作战之时不得不考虑一下步卒跟后军辎重的情况。</p>
其次,两国虽然互相毗邻,但是一旦大战开启,兵线定然打的四分五裂,兵分两路各攻一方战线很难统一。</p>
消息传递不能及时的话定然会贻误重要战机。</p>
再者便是前车之鉴,两国数次借着背景兵力空虚之时伺机南下,大龙的将领已经尝到了兵线太过分散的苦头跟难处。</p>
面对天生生活在草原之上的突厥人,突厥骑兵在草原战方面将会是如虎添翼。</p>
而金国跟大龙一样,据坚固城池而守,少量步卒无法及时攻城,骑兵攻城痴人说梦。</p>
一旦兵力分散,固然可以同时出击,但是未必没有可能给两国敌军苟延残喘的时机。</p>
种种对比下来,合兵一处的方式怎么看都比兵分两路更加有利。</p>
李晔一丝不苟的将奏折上的内容一字不差的看了一遍。</p>
然而他也无法分辨出来合兵一处,兵分两路孰强孰弱,能摸索着将朝堂之上的事情治理好,对他来说已经有些吃力了,根本无暇分心再去了解关于兵法的事情。</p>
奏折上内容将合兵一处的好处说的相当明显,但是李晔还是有些犹豫,目光不由得看向了颔首低眉,眼帘下垂的柳明志。</p>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