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归来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天下第一哲学》(一),周易哲学解读,周易归来,海棠书屋),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周易》六十四文政治哲学译解

写在《周易》原文译解前面的话

通过笔者的“《周易》哲学解读”一书考证,已知《周易》一书原创结构既不是以《周易》一书里的名称做为繇题的春秋文本格式,更不是战国末期进一步篡改为”数字”卦爻格式文本。

《周易》原创文本本是文章格式,所用早在商代已经产生的一套六十四个不相同的六联体符号,用作六十四篇文章排序而已。所以笔者恢复《周易》原创文本形式,而去掉后来进一步篡改《周易》而增添进去的“六·九”爻题卜筮格式来译《周易》一书。

第一篇《周易·乾》文译解

(《周易》六十四篇里的每篇文首有一个以”六联体”的“画符号”做为每篇的排序号,因打不出此“画符号”,故用一个空()代替,以下均同)

(原文)

“()乾,元亨利贞。

潜龙勿用。见龙在田,利见大人。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或跃,在渊,无咎。飞龙在天,利见大人。亢龙有悔。见群龙无首,吉。”

(译文)

“一、(君子)应努力进取,自强不息。即开始通达,有利,前途光明。

潜伏时期的龙,还不到升腾的时机,不可随意妄动。龙崭露了头角,有利造就伟大人物。君子终日努力不懈地进取,而到晚上警惕自省,这样去做,不断地磨练自己,就没有害咎。龙能升腾起来,又能潜回渊里,没有害咎。龙升腾到天空上,有利于造就伟大的人物。龙飞升到过高之处,将有悔恨。出现了群龙,都不争当首领,才是天下太平的景象。”

(解说)

《乾》是《周易》里的第一篇文章,从内容来看,是讲述君子之道。即君子为政之道。《周易》里的君子,是指有国有家者(诸侯,大夫,即统治者)。西周时期的“君子”,是个身份概念,即政治概念,是不同于后封建社会里的“君子”概念。后封建时期里的“君子”,是指有道德的人,即符合封建帝王社会里道德标准的人,都可配称君子。后封建社会里的“君子”是个道德概念。

《周易》第一篇为《乾》,我们已知六十四画符号是早已产生,是早于《周易》一书之前的商代就已出现了。六十四画符号不是《周易》一书里原创。《周易》时期的六十四画符号,还没有衍生出八卦卦学内容。即六十四画符号,还没有演变成蓍筮工具。《周易》一书所用六十四画符号,只是一种当做序数符号而已。如《周易》“乾”里的符号“”,应看做序号一,或第一而已。那么《周易》里的名称是否与《周易》一书同时产生的?一些学者认为《周易》里的名称是后人根据内容抽出来的。名称是后来加上去的,认为古人写文章一般是没有篇名的,如《论语》、《庄子》等书。笔者认为《周易》里的名称与内容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周易》每篇中的“画符号”后面跟着的一个字,或两个字,就是每一篇文章的名称。后人把那第一个字(或两个字)另抽出来当篇名,也是对的。如这第一篇《乾》,就是《周易》第一篇名称。但后人称为“乾卦”,这是《周易》被巫史篡改成卦爻结构形式的缘故。现在我们应改正其称法,应称《周易》“乾篇”或“乾文”,而不能称其“卦”。称卦是巫史把《周易》改变成卦爻形式后的称法。人们习惯称《周易》内容为卦爻辞。又认为那些“卦爻辞”是通过卦象(即卦画符号取象)而填进去的爻辞。这都是“象数易学”上的说法。不过现代却有权威学者认为《周易》是胡乱堆砌的占卜辞。也因为对《周易》一书的注释,至今都没有解释出逻辑性,系统性。无论古人注释,或是今人注释《周易》,总是支离破碎的。这主要是受传统的象数卦学的影响,被引向了歧路。读不出《周易》的逻辑性,完整思想体系,就认为《周易》是堆砌的占卜辞。笔者认为《周易》每篇的内容与“画符号”没有内在的关系。《周易》每篇都有逻辑性,即都围绕着一个命题展开的论述。不是像朱伯崑主编的《易学基础教程》里的说法:“《易经》的卦爻辞主要还是筮辞的堆砌。大部分卦的各爻辞之间以及各卦之间都缺乏甚至没有逻辑的联系。之所以是这种情形,主要因为《易经》只是一部占筮用的工具书,而不是一部像《诗经》那样的文学作品,或者专门的史书,哲学著作等。”(《易学基础教程》朱伯崑主编九州出版社2002年版第六十页)

当然,凡认为《周易》是占筮的卦爻辞,那么占筮的卜辞还讲什么逻辑不逻辑呢?可《周易》本不是占卜辞,所以《周易》自然是有逻辑性的。《周易》是阐述政治道理的。就如这第一篇的内容,是论述君子之道的,既有逻辑性,又有明确的思想性。

《周易》一书出现后,流落到王室贵族的史巫手中,见《周易》一书里所用那套符号,由此衍生出符号卜筮工具,一并把《周易》篡改成了占筮书。后来做《易传》者,受其象数占筮的影响,以八卦取象,阴阳,爻位来解释《周易》。再后来更不用说了,“易学”已是变味的东西。若按所谓的卦画符号里的八卦取象来解释《周易》里的文辞,是解释不通的,若硬是按卦画符号的取象,阴阳爻位去解释《周易》,只能是牵强附会。正如“乾”名称被变成八卦卦学的专有名称后,“乾卦”取象的事物逐步增多。《说卦》里已将“乾卦”取象为“马”,“天”,“父”,“首,”“君”,“王”,“玉”,“金”,“老马”,“冰”,“木果”等。而《说卦》里还真没有将“乾卦”取象为“龙”与“君子”。《周易》“乾”篇内容里出现的龙是用来比喻事理的。以龙来比喻君子处世为政之道。在八卦卦学上的“乾卦”是没有“龙”与“君子”的取象。“八卦”筮术与《周易》本不是一回事。《周易》一书产生的早,而八卦卜筮术产生的晚。到战国末期乃至西汉(如《说卦》)才完成八卦筮术的理论。如阴阳爻位,“六九”,“四象”之说,是把《周易》一再改造成卦爻结构后,才产生的说法。本身:“八卦”是从“六十四画符号”中派生出来的东西,后人却用派生出来的东西去解释《周易》。

《周易》每篇的内容是围绕着题目(即命题)展开的论述。《周易》是一部政治哲学,《周易》第一篇的名称,在帛书《周易》里并不是《乾》,而是“键”。自然“键”里不是“君子终日乾乾”而是“君子终日键键”。帛书《周易》里虽有一些字与今本《周易》不同,但多是借字,并不是有一本宗旨与今本《周易》文辞不同的版本。帛书《周易》与今本《周易》并无本质的区别。

《周易·乾》篇是为君子讲述的为政之道,即修身治国之道,不过写作的手法采取的是一种比喻象征的手法,用龙来寓意君子为政策略,使君子明白,如何做君子的道理。

《大象传》(《易传》之一)产生的最早,其作者体察到《周易》的思想内涵,故《大象传》发展了《周易》里君子之治的哲学思想。但有一点《大象传》作者同样受到同时代里的取象比类事理的思维影响,并以取象阐释《周易》里的哲学思想,这用类象比喻事理是原始思维孑遗的表现。不过大象传看似以取象阐释《周易》,取象只是一种表象,而阐释出的君子之理,并没有背离《周易》每篇的思想宗旨。“大象传”在对《周易》义理阐发时,看似拖着一条取象尾巴,那只不过是用“八种物象”点出《周易》里名称,而实乃是通过《周易》每篇文章的思想内涵阐发出一句经典的政治道理。同样有没有取象并不影响所阐发出的君子之理,不过这种取象释《易》(即《周易》),对后世《易传》与“易学”产生了深远影响。不过除去完全把《周易》当成筮卜之外,历史上注释《周易》总不外是“象数”“义理”结合,只是孰重孰轻而已。

如《大象传》里对《乾》的阐发:“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说明《周易》一书里的《乾》文,在《大象》作者时期,是以“键”做名称。这个“键”名称还保留到帛书《周易》抄本里。可是在《左传》里记载,即《昭公二十九年》里记载的蔡墨回答魏献子问龙一事,而引用《周易》里的句子就是《乾》里的内容,并且称:《乾》之“姤”。说明在韩宣子看到“易·象”,《周易》第一篇文章之名,已有“键”改称《乾》了。但“键”称还会有不同的抄本流传。这里说明《大象》在阐释《周易》第一篇文章时说的“天行健”中的“天”,是取象,而“键”是名称。“天行键”是点出《周易》第一篇名称。而“君子以自强不息”,则是阐发出“键”(后称“乾”)文的思想内涵。《大象》产生的最早,其作者是理解《周易》的思想内涵,所以《大象》文是发展了《周易》里的“君子”理念。但《大象》作者的时代,已是将《周易》里的“六十四画符号”纳入了“八种物象”(即后来所谓的“八卦”),巫史用“八种物象”来比类联想卜筮人事吉凶,而学者以“八种物象”来比类阐释事物的道理。而《大象》的作者,自然受取象比类思维的影响,不忘以取象来点出《周易》每篇文章的名称,而通过每篇文章的内涵阐发出一句经典的政治学说。

《左传》里反映的春秋史中出现的筮例,就是按八种自然物象来比类推理筮问的人事吉凶。春秋筮卜盛行,这是有地上文献《左传》所反映的。后来易学上的取象解释《周易》与取象比类联想推理人事吉凶是一样的思维方式,但两者的思维对象不同,性质也不同。

《周易》六十四篇文章被改造成卦书,即卦爻式结构形式的卦书后,除《乾》与《坤》里有“用九”和“用六”外,其它均是统一格式。即每篇都是卦辞和爻辞两部分组成。所谓的“乾卦辞”是“元亨利贞”;乾卦里的“爻辞”则是从“初九”到“用九”里的内容。卦爻辞的称法是后出的东西,并不是《周易》原创时的称法。把《周易》每篇文章称成“卦爻辞”,这是把《周易》改造成卦爻结构后的称法。《周易》原创是有六十四篇文章组成的哲学内容,如同“诗”的体裁与手法。《周易》一书实受诗歌的影响,如本篇同诗歌体裁没有两样:

“乾元亨利贞

潜龙勿用

见龙在田

利见大人

君子终日乾乾

夕惕若厉无咎

或跃在渊无咎

飞龙在天

利见大人

亢龙有悔。

见群龙无首吉”

针对《周易》一书的“诗歌体裁”与“诗性思维”,在笔者另作里里有详述。

《周易》每篇都围绕着一个中心,在阐述着一个政治道理。如这“乾”文,就是围绕着君子为政而论述,不过是借龙来做比喻。《周易》一书的说理方式,多是运用比喻或经验之谈来寓意政治道理,所比喻的政治重心是君子治国安邦之道。故《周易》一书用近代以来的哲学上的分类,应属政治哲学。

《周易》第一篇的篇名是“乾”,题目内容是“元亨利贞”。篇名和题目内容构成了每篇文章的命题。“乾元亨利贞”这句话用现代的话来表述是“君子应自强不息,就通达顺利的发展下去。”《周易》里的“乾”并未表述或象征为“天”,从“君子终日乾乾”(帛书为“君子终日键键。”),这“乾”(或“键”)是指自强不息或努力进取之意。即君子应具备一种精神。“贞”也不能看做是贞卜,这里的“贞”与甲骨卜辞上的“贞”其意是有区别的。甲骨卜辞上的“贞”是向卜史问卜的人,即称“贞人”。“贞人”多是代王去问卜的官。“贞”的初意有着对未来事情,或未知事情的问询之意。故《周易》一书里的“贞”不是问卜的意思,而是“未来,前景”之意的所指。在西周时期,语词还不发达,字的借意是惯例。《周易》里“贞”是指对未来,前景趋势的看法。

“乾元亨利贞”,就是指“君子自强不息,就开始亨通,并有利于向前发展”。《乾》文就是围绕着君子应如何的自强不息及进取所展开的论述。

儒学的源头在《周易》。《乾》篇的内容,已体现了儒家圆润处世的思想,既要瞻前顾后,又别锋芒毕露。如后儒学上倡导的“中庸”思想。

《乾》文是以龙为喻,龙是华夏民族的图腾,是人们崇拜的神物。人们又认为龙的变化多端,神通广大。这里正是以龙来做比喻,让君子学龙的那般变化本领。即能屈能伸。后来俗语里常说“能大能小一条龙,只大不小一条虫。”这不正是《乾》文里“或跃,在渊,无咎”的诠释么?

从“潜龙勿用”到“群龙无首吉”,这是《乾》文的内容。其主要是用龙来喻事理。《乾》篇内容若按段落来分,那么“潜龙勿用”就是本篇内容里的第一自然段。“潜龙勿用”是寓意君子在功德不到,就不要轻举妄动。这是在讲政治上的谋略,是为君子讲政治谋略。即为有国有家者讲述统治术。

《乾》文第二自然段“见龙在田,利见大人”,这里前半段内容是比喻,而后半段内容是引申(或类同“兴”)出的道理。“龙”出现了,出现在哪里呢?“在田”,田就是田地,土地。西周时期是分封制,拿什么分封呢?是要拿地盘来封的。有国有家的诸侯,大夫是拥有封地的。这“见龙在田”是借喻,是说君子拥有了地盘,有了立足的基础。而“利见大人”是指一个“君子”的人物出现了。本段用潜伏的龙到出头的时机,比喻君子具备施展才能的条件了,所以一个“大人”也就造就出现了。

第三自然段的内容是:“君子终日乾乾,厉,咎。”这一段正是本篇的中心要点。其意是“君子终日保持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这是一个方面,而另一个方面“还要时刻保持警惕,反躬自省,这样做就没有害咎”。也就是说君子在政治仕途上就不会出现危险,这正是王权分封制下里的儒学思想,只努力进取是不够多,还要居安思危,因为王权者的天下,为官者是充满着危险的,后封建社会里更是如此。西周是官僚制社会走向成熟的时代,《周易》作者看到了家天下里的政治风险。《诗》里不是已有很成熟的政治经验么?被认为是西周末期产生的诗歌,即“诗序”里所认为大夫刺幽王的两首诗,有这些诗句:“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小旻》)“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师之滨,莫非王臣。”(《北山》)

《周易》一书是西周后期产生的,《周易》作者对王制天下里的政治风险是洞察的,才有首篇里就充满着政治忧患,告诫君子修身自省,才没有危害。

“或跃在渊,无咎。”本段还是比喻。若直译就是“龙飞跃起来,还是潜回渊里,没有害咎。”这寓意的道理是,君子在自己的职位上,能伸能屈,能进能退,则没有害咎。即不会出现灾祸。

“飞龙在天,利见大人。”本段内容前部是比喻,后部分是阐发出的道理。龙从渊中飞升到天空,这就寓意着事物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寓意着君子终于达到了理想的位置。这就是大人出现了,这隐喻着新的诸侯王国出现了

“亢龙有悔”是指“龙飞升的过高,就有了悔恨。”本段还是比喻,这是寓意着“高处不胜寒”的道理。

本篇最后一段是“见群龙无首吉”,也是作者提出避免“亢龙有悔”的方法,更是作者的政治愿望。即作者提出的政治主张是“见群龙无首吉”。从“飞龙在天”到“亢龙有悔”,天上出现了群龙,若都想当领头的龙(即“亢龙”),那么,群龙之间,不就出现了恶战吗?这是有龙比喻地上的众多诸侯国君,并且寓意的道理是显而易见的。

本篇的文字并不晦涩难懂,也非深奥莫测。

《周易》是一部政治哲学,《乾》文的内容是讲“君子”之道,即为有国有家者讲为政之道,或叫统治之道。从“潜龙勿用”到“亢龙有悔”这种发展变化过程上的比喻,其结果是“有悔”。即免于“有悔”,作者的政治向往是“见群龙无首吉”。这可从两个方面去理解;一是从个人角度理解,即在为政之道上不可妄自尊大,就避免了“亢龙有悔”。而另一方面应结合时代背景去理解,那么,就是象征国家(诸侯国)间应和平共治的道路。用“出现群龙”(隐喻众诸侯国),“而没有首领(隐喻着都不争当霸主)才吉祥太平”,来表述其政治观。

在《周易》作者的时代,是诸侯国上升独立的时期,而西周末期幽王不正是被诸侯国君联合西戎的进攻下被杀,导致西周灭亡。《周易》作者应是生活在西周后期,作者看到的是诸侯壮大,强大的诸侯并不听命于周王。众诸侯犹如“群龙”,那么,“见群龙无首吉”就体现了作者的政治向往。并不是一龙为首的天下,作者希望的是“君子”共治天下的政治。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穿越小说小说相关阅读More+

我只想当一名游戏主播

仲轻云

斗罗:收徒比比东,万倍返还

小篆怎么读

暴富小子走天涯

东海小龙

全球觉醒,我为天门门主

卑微小程

穿越废书系统

荫虎

我被迫成为救世先知

小丑王七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