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归来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周易》诗性智慧解读(七),周易哲学解读,周易归来,海棠书屋),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第二章:《周易》思维方式的诗性特征——比喻说理
第六节:《周易》一书《豫》至《临》文里的比喻说理内容
十六、《周易》第十六篇《豫》文是论述安逸的辩证道理,即为君子讲述安逸享乐,适度无过的道理
(原文)
“()豫、利建侯、行师。
鸣豫,凶。介于石,不终日,贞吉。盱豫,悔;迟,有悔。由豫,大有得,勿疑朋盍簪。贞疾,恒不死。冥豫,成有渝,无咎。”
(译文)
十六、安逸,享乐处理得当,利于建立侯国与出师征讨。
享乐忘形,安逸过度,是有灾祸的。用石针刺穴治病,很快出现好的结果。若一心盯着眼前的安乐,享受,会有过失。迟迟不改变,那就悔上加悔。由于一味的安逸享乐,就越发想得到更多的获取,那就不要疑心朋党在背后的诋毁与指戳。要说这种嗜好和毛病,永远都不会消失。若能深入思考如何对待安逸享乐这种问题,一旦这种成习的毛病,有了改变,也就没有什么过失。
(解读)
“豫”:指安逸,快乐讲。本篇的题目是“豫,利建侯、行师”,这就是本篇的论题,其意是“安逸享乐处理得当,有利于封侯建国与行军作战”。
本篇内容可分几个层次;第一“鸣豫,凶”,这是围绕着命题开篇先从不利的一面谈起。“鸣豫”的意思是享乐忘形,安逸过度。“凶”是“鸣豫”的判词。享乐过度,安逸忘形,其结果自然不是好结果,故用“凶”来做判词。“鸣豫,凶”的结果是不利建侯行师,这是围绕着命题,谈事物不利的一面。
第二“介于石,不终日,贞吉”。这里的“介”,当做“凭籍,依赖”讲。“介”又当微小讲。“石”:石头。这里的“石”是指用石针来针砭治病的。
这一段话的意思是“凭借石针来针砭治病,很快就出现了好结果”。这是借石针治病来比喻事理,比喻有过错和毛病,马上纠正,就会转危为安。其结果的判词就有“凶”变成了“贞吉”。这“贞吉”的意思是好的结果,即前景是美好的。
本文的第三段内容是继续对“豫”展开的论述。
“盱豫,悔;迟,有悔”。
“盱(xu需)”:张目上视。“盱豫”:指盯着眼前的安逸。这里的“悔;迟,有悔”是有“盱豫”所引来的后果。即推理出的结果,也是所说的“判词”。因为只盯着安逸享乐,所以就会出现过失,悔恨。若迟迟不改变,那就是悔上加悔,即错上加错。
第四段“由豫,大有得,勿疑朋盍簪。”
“由豫”的意思是一味安逸享乐。“大有得”的意思是指,贪婪会越来越大。“朋”:朋党,结党,互相勾结。“盍(he)”:疑问词。“簪”:插戴在头发上的簪子。这里的“盍簪”是借用来做比喻。
本句子就是一个典型的推理句;由于一味的安逸享乐的话(由豫),那么,就会使贪欲越来越大(大有得),其结果就会导致朋党在背后的诋毁。“盍簪”是寓意背后指戳。即批评之意。一旦“君子”被人们在背后批评,就会造成威信的丧失,其结果可想而知。这段话的意思是:“若一味的安逸享乐,就会想得到更多的获取,那么,就不要疑心人们在背后的批评。”
第五段是作者站在很客观上来认识“豫”这一问题,并指出这一问题存在的长期性。让“君子”更清楚的认识与对待。这就是“贞疾,恒不死”的含义。
“疾”:毛病。
若译意就是:“若论这种毛病(指安逸享乐),永远都不会消失。”确实在现时的生活中,谁不想安逸享乐呢?这是人人所想的。但一味追求安逸享乐,就会堕落,也就不思进步,结果就走向有害的一面。而且安逸享乐这一问题,也确实是一个“恒不死”(长久不会消失)的事情。那么,怎么办呢?作者给出解决这一问题的建议,就是“冥豫,成有渝,无咎”的表述。
“冥”:深远,引申为深入地思考。“冥豫”的意思是“若能深入思考如何对待安逸享乐。”“成”:成习。“渝”:变更,违背。“成有渝”:指成习的毛病有了改变。
最后的句子意思是“若能深入思考如何对待安逸享乐这种问题,一旦这种成习的毛病,有了改变,也就没有什么过失。”
本篇内容是紧扣主题,即围绕着安逸享乐来论述。本篇的篇名“豫”,是指安逸,快乐意。《诗·小雅》里有“逸豫无期”,“豫”就是指快乐享受讲。安逸享乐为何与“利建侯出师”相关联呢?《周易》是为“君子”(有国有家的统治者)讲述的政治道理,而不是为百姓讲述的道理。因“君子”是安邦治国者,“君子”若过度的安逸享乐,自然对政治影响是十分有害的,古今都一样,西周是官僚制,当官的一味追求的是安逸享乐,那么,国家的前途命运,百姓的前途命运,则可想而知了。
本篇论述的虽是如何对待“安逸”这一问题,而作者把这一问题放到政治的高度来思考。统治者若过度的追求安逸,就会对社会造成灾害,对统治者自身同样会造成过失与悔恨,即对“君子”自身造成危害。严格的讲,无论从个人,还是从政治角度,都是不利的。这是历史经验所得,历史经验告诉“君子”因安逸而丧志,是无益于“建侯与出师。作者从利害关系上讲述了安逸这一问题,并提出了建议。
本文中的“介于后,不终日”,“勿疑朋盍簪”是运用的比喻。
《豫》文如诗的句子:
鸣豫
介于石
不终日
盱豫
悔迟有悔
由豫
大有得
勿疑朋盍簪
冥豫
成有渝
十七、《周易》第十七篇《随》文,为君子讲述追随处置,爱为根本的道理
(原文)
“()随,元亨,利贞,无咎。
官有渝,贞吉,出门交有功。系小子,失丈夫;系丈夫,失小子,随有求得,利居贞。随有获,贞凶;有孚在道,以明何咎。孚于嘉,吉。拘系之,乃从维之,王用亨于西山。”
(译文)
十七、追随处理得当,是大而亨通,有利无害的前景。
官员常有变动是好事情,应建立出一套官员交替的制度来。这既关系着青年人的接替,也影响着老一辈人离去的问题。既要维系着老一辈,也莫耽误了新生力量。考虑得当,照这样办,既寻求到正确的工作方法,也有利于其位,符合正道。追随是为了占有官位,则有凶险;把爱作为遵循的根本原则,光明正大,还有什么灾祸呢?爱是通向美好吉祥的根本,继承和发扬好的传统,于是听从国家的法度行之,而被君王所任用,就会亨通于西山那样的稳固。
(解读)
“随”指追随,照办,顺从等意。本篇是指“追随”之意。本篇的命题是“随,元亨,利贞,无咎。”通过“随”的判词来看,都是好的结果。那么追随什么能有如此好的结果呢?正是篇中的“有孚在道”,即为官者应追随的爱民原则,才“元亨,利贞,无咎”。
本文第一自然段是“官有渝,贞吉,出门交有功”。
“官”:官位,官府。“渝”:变更。“官有渝,贞吉”意思是“官位常有变动,是好的发展事情。”
这是围绕着“追随”讲官府上的道理。官位不断的变动,体现更好的选拔官员。
“出门交有功”。
“出”:拿出,产生。“门”:做事情的方法关键。“交”:交流,互相。“功”:工作,成绩,功效。
本句的意思是“要建立出一套官员交流工作的制度来”。
本章第一段的意思是说“官员常有变动是好事情,应建立出一套官员交替的制度来。”
这应是现在组织法的最早论述了。这里的“官有渝,贞吉”,无疑体现了作者的进步思想,对打破官位垄断无疑提出了思路。因《周易》时代早已进入官僚制社会。无论周王,或是诸侯国君,都是家长制,而家长制与官僚是个伴生现象。
“系小子,失丈夫;系丈夫,失小子,随有求得,利居贞”。
这是本篇第二段内容。“系”:继,连接,联系。“小子”:年幼一辈。《周礼·夏官》有小子,掌祭祀的小事。“失”:失去,改变,错过等意。“丈夫”:成年男子的统称。“随”:照着办,跟随。“求”:指寻求,要求,得到,事情做对了等意。
本段是承上段之意的进一步论述,上段讲的是官府里的官员交替工作应建立一套制度。而本段就进一步阐述这是“关系着年轻一代和老一代退去的工作交替问题,既要维系着老一辈,也莫耽误了新生力量,照这样做,就寻求道了正确的办法,也有利其位,并符合原则。”(“系小子,失丈夫;系丈夫,失小子,随有求得,利居贞”。)
这是为君子讲述如何对待官员组织问题,青年一代上来了,就要失去有经验的老官员,即要退下去的问题。这“系”与“失”是个新老官员交替的问题。解决好官员交替工作,对有家有国的“君子”来说,是关系着政治的大事,即安邦治国的重要问题。给君子讲述这些问题及道理,是让君子更好的去安邦治国。
第三自然段是个转折,是承上启下之句。上面对官员交替工作这一问题应如何搞好进行了阐述。而本段是从正反两个方面进行论述,即在官位上应坚持什么和反对什么?
“随有获,贞凶”。
作者总是从事物的利害关系来分析问题。这里的“有”是指取得,占有。“获”:得到。这句话的意思是“追随是为了占有官位,那么,后果就有凶险。”确实在的官僚体制里,一心想的是占有官位,就会出现风险。而作者又紧跟着从正面给指明了方向:
“有孚在道,以明何咎。”
既然盯着官位,舍不得丢掉官位,就会带来凶险。那么,如何化凶为吉呢?这里作者还是强调要坚持基本原则不变,即“有孚在道”。“孚”:爱。“在”:居于,处于。“道”:规律,道理,思想,方法等意。
本段的意思是“把爱作为遵循的根本原则,光明正大,还有什么灾祸呢?”
本段体现了作者对官位问题的思考,中国本是一个官本位的传统之国,是人治之国。在西周时期已然是人治,作者从经验中所得,曾发出过“履虎尾”,即伴君如伴虎的警示。而这里的“随有获,贞凶”依然是警示。作者是在提醒君子们别占有官位不放,该急流勇退时,就退下来,免得生出灾祸。作者一样是找不出一个合理有效的解决官僚制里的官道上的风险办法,只有从精神道德层面上找出路,以此规避政治风险与灾祸。由此作者构建出的“有孚”理念,成为政治上的根本行为准则。即让“爱”成为“君子”与“小人”之间连结的纽带。让统治者爱被统治者,只是《周易》作者的一种政治向往而已。《周易》作者构建的“有孚”理念,无疑关注的是社会人生,即突破了西周初“以德配天”的神巫思想。《周易》无疑是哲学的突破,毕竟一种新的思想产生了。本篇里出现的“有孚在道”,是作者把“有孚”上升到“道”的理念。这里的“道”无疑是规律与原则。因《周易》的影响,发展出了后儒学(孔孟)强大的伦理道德秩序政治学,并垄断了后封建社会两千多年的思想界。而最早提出“道”这一学说,是《周易》作者。
第四自然段还是进一步论述“有孚”这一理念。
“孚于嘉,吉”。
“嘉”:美好的,赞美。这句话的意思是:“爱是通向美好与吉祥的根本”。
本篇最后的句子是“拘系之,乃从维之,王用亨于西山”。
“拘系”:继续遵守。“维”:刚,国家法度。“西山”:山名。“亨于西山”是引典,这是引用历史事件来说明坚守“爱”,就像周人开国享有西山封地而拥有祭祀的资格。“亨于西山”是指商王承认周族封国之地“岐山”,这是周族的发祥地,这里引用比喻来说明事理。
本段的意思是“发扬传统美德,顺从国家的法度,被王所用,其位像周人亨有西山那样国固而位稳。”
这是讲君子之道,君子若能坚守“爱”,就会成功,会像周人那样“开国承家”。
本篇是围绕着官位上应遵循的一种正道,才能收到好的结果。这是为君子讲述的为官与治官之道。即遵循爱的原则,才能享有开国的收获。作者把“有孚”作为“君子”之治与立世的根本原则应去遵守,《周易》是以“爱”来治理天下的思想表述。
本文中的“王用亨于西山”是个比喻。这是象征位置取得及稳固。暗示文王曾亨于岐山后,才拥有天下。
《随》文如诗的句子:
系小子
失丈夫
系丈夫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