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壶清茶淡香雅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二四六章 内外勾结,明梦,一壶清茶淡香雅,海棠书屋),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佛教,起源于尼泊尔,流行于南亚次大陆,辉煌于华夏。
这几乎是这个古老的宗教发展历程,而特别是让人感到意外的是,原本在华夏的唐朝时期,南亚次大陆的佛教极为兴盛,可是几百年的时间不到,到了明朝的末期时,南亚次大陆的佛教已经走到了尽头,最后仅剩的一些则是在森林深处苟延残喘。
一直到了现代社会,佛教就一直没能走出森林,当然这是指南亚次大陆的佛教。
而在华夏的佛教呢,其实分为两支,一支是东传佛教,一支为南传佛教,其实这也代表了南亚次大陆佛教发展的两个阶段,东传佛教是在南亚次大陆的佛教最兴盛的时期从吐鲁番一带传入华夏的,不过东传佛教有很大的地域性对于华夏的影响也不大,那一支佛教几乎是一路向北发展的,对于西域地区的影响是极为深远的,详细的路线图可以参照西游记里面师徒四人行走的路线图。
而另一支南传佛教是通过海路在华夏南方的沿海登岸进行的传播,这个时期的南亚次大陆佛教已经走入了低谷,内部纷争不断,不向外谋求出路的话,他们的下场就是彻底的消失在历史长河中,所以南亚次大陆的佛教瞄准了华夏这个东方大国,这个就是现在华夏佛教的前身,这支佛教受到了南亚次大陆的影响是最大的,为什么这么说呢?
这就要看佛教在南亚次大陆为什么由盛转衰的。
南亚次大陆的佛教由盛转衰的过程是因为佛开始贪婪了,他们和那些商人、有权有势的人物勾结,不仅为佛教划拉了不少财富,还让那些僧侣富得流油,其实了解历史的都知道。在华夏土生土长的宗教势力根本就不可能把供奉的神灵塑造什么金身,因为含蓄才是华夏人的品质,但是在佛教大肆盛行的年代里,大量的金佛玉佛铜佛等等出现,给华夏人造成的冲击是很大。
也正是因为这样当时的佛、儒、道的矛盾几乎是不可调和的。
可是时间在慢慢的流逝,社会也是在不断发展的,当华夏人接受佛教的这一外来事物的时候,华夏的一些风气就开始发生了变化,比如说建造华贵的庙宇,给佛像刷上金粉或者直接用黄金铸造佛像等等,当传入华夏的佛教开始大肆敛财的时候,就引起了封建王朝的统治者的警惕,历史上几次灭佛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
到了明朝末期也就是朱舜现在所处的时代,佛教是很富有的,富有到了什么程度呢?整个大明的土地几乎大部分都掌握在那些寺庙的手里,最经典的例子就是那个时候的整个黄山都被佛教的庙宇占据,而“山得主而生色,僧得产而奠居”就很好的证明了这一点。
最主要的一点就是当时所有的海商或多或少都和佛教有联系,这就很可怕了,要知道当时在禁海的情况下,在海上经商几乎是一本万利的买卖,而这些都和佛教有联系,那你就可以想想,每年佛教的那些寺庙能得到多少财富了。
其实这一点在历史上已经证明过了,因为按照佛教的脾性,只要不损伤他们的利益,他们才不会管老百姓的死活,可是很奇怪的一点,那就是在历史上最著名的戚家军在抗倭时得到了一部分僧兵的帮助,后期当戚家军北上的时候又不见了那些僧兵的身影,这是为什么呢?
是因为那些倭寇在海上劫掠的时候让南方的那些寺庙的财产受到了很大的损失,断人钱财的情况下,那些和尚不愤怒才怪,所以在戚家军抗倭的时候他们积极参与,但是戚家军北上为国征战的时候,那些和尚的利益没有损失不说,还得不到相应的利益,这样的情况下,那些自私自利的和尚凭什么帮你?
而华夏佛教为什么变成这个样子的原因就显而易见了。
所以当南亚次大陆的佛教主事人看着景教主教不说话的时候,景教主教就明白了他的意思,心里暗骂一句“该死的秃驴”之后,才开口说道。
“一条消息的价格好商量,阁下说个数。”
“五千元龙币,行,咱们就继续说下去,不行,那还请你离开。”
佛教主事人的报价差一点让景教主教吐血,五千,还大明的龙币,你咋不去抢呢?
现在因为大明的商品繁多广受大家喜欢,而龙币随着大明商品的四处流传,已经在周边的国家流传开来,特别是朱舜还制定了一些系列的有关于龙币的政策,让周边小国的商人都非常喜欢使用龙币交易,这也就造成了龙币不但坚挺还很值钱的现象,按照现在南亚次大陆的龙币金银兑换比例,一元龙币可以兑换到一点五两白银,甚至有些地区已经被炒到了一元龙币兑换二两白银的程度,而佛教主事人的想法就很明显了。
“我们没有那么多的龙币,最主要的就是你们的价格太高了,我们承受不起。”
景教主教的前一句话是实话,他们虽然不明白有关于龙币的猫腻,但是出于抵触心理,他们是不喜欢使用龙币的,所以他们手里的龙币并不多。
而第二句话就有些扯了,整个西夷诸国都在他们的管控范围之内,一千多年来搜刮的财富可不是小数字,别说是一万两白银一条消息了,就是再贵十倍他们也支付得起,特别现在这个时期的景教是很富有的。
“呵呵,那你们说多少合适?”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