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子虚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五八九章 摩尔定律和半导体工艺制程,大明1805,王子虚,海棠书屋),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但是可以通过曲面透镜投影缩放的方式,照着大模板来生产更小的芯片。
要求光学厂商配合研发更高精度的镜头。
然后直接提出浸润式光刻技术的逻辑,让工匠从一开始就直接去走浸润式光刻的方向。
按照光刻机的逻辑,光源的波长越短,就能够生产出制程越小的芯片。
但是又不能无限短,最短的X射线会直接穿过物体,导致无法通过透镜和反射来缩放图纸。
只能在工艺水平大幅度提升后,用在少数有特殊需求的半导体产品上。
常规光源的升级过程,就是不断地寻找无限接近X射线,但是又不能出现X射线现象的光源的过程。
最早的光刻机光源是可见的蓝光,波长是450纳米,实现了微米级的工艺。
在微缩光刻时代,迅速转入不可见的紫外光时代。
波长降低到了365纳米,实现了纳米到280纳米的工艺。
之后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就是在紫外光的范围内,持续不断地缩短波长。
直到波长为193纳米的节点的时候,已经可以用来生产280纳米到65纳米制程芯片了。
如果按照这个方向继续下去,本来应该去寻找波长157纳米的光源,开始生产45纳米及以下的芯片。
但是当时的光源开发公司,在研制波长157纳米的光源时遇到了困难,或者说是瓶颈。
当时的光刻机产业的领头羊尼康在157纳米光源上头铁了很久。
而台积电的林本坚发现了另外一个方向。
光进入水中时会发生折射,光源的波长也会有相应的缩短。
所以193纳米的光穿过一层水之后,就有了等效于134纳米波长光源的效果。
于是,台积电和阿斯麦尔合作,以林本坚提出的方向为目标,研发出了浸润式光刻机。
意思就是泡在水里面光刻。
继续使用193纳米的光源,推动芯片制程从45纳米继续上升,最终的极限做到了7纳米工艺。
直到深入5纳米制程范围的时候,193纳米的深紫外光源才彻底走到了尽头。
半导体产业不得不尝试更换波长135纳米的极紫外光源。
所以对于大明而言,当然可以尽快用攻关浸润式光刻技术,但是在新光源的研究上也要不断努力。
另外,前世所有用过的已经成功的路,当然是已经确定可行的路。
前世没有采用的道路,也未必是不可行的。
以现在大明的资源,对于后世出现过其他方案,也可以让工部有选择尝试。
说不定能够实现比原有道路更好的效果呢?
比如说“同步辐射光源”设施,本身作为一个其他方面的科研设施,其原理使得其能放出各种波长的光。
包括最为接近X光的“极紫外光”。
实际上,历史上早期的光刻机技术验证,也曾经用过同步辐射光源去做研究和验证。
但是同步辐射光源的性质注定了难以商业化。
大明这边也可以尝试,建设大规模的同步辐射光源,在它的基础和原理上讨论,各种光源和光刻的可行性。
同时它也可以继续作为科研设备持续运转。
还有其他的更加具体的细节,比如提升性能的铜导线工艺,提升效率的双件工作台设计等等。
朱靖垣把自己能想到的都依次列举出来,作为自己的不确定的设想。
让工部和半导体司安排人员去做攻关和验证。
在这样的基础上,朱靖垣对工部、半导体司、工匠们提出了更加具体的研发目标。
首先是最重要和最核心的工艺制程和中央处理器。
两年之内完成一微米工艺的普及和量产,同时完成下一代的通用微处理器的开发。
新处理的性能目标是每秒计算次数不低于一千万次。
最好是达到每秒五千万次,也就是接近于386甚至486,或者是第一代PS游戏机的水平。
同时要求,它必须是六十四位微处理器,开发代号也因此直接确定为六十四。
按照朱靖垣的计划,六十四位处理器开发完成之后,将会开始主动向民用市场推广,主动开发更多民用设备。
大明的半导体产业构建方式,与历史上的美利坚完不同。
美利坚作为一个商业社会,就算是官方主导的项目,通常也是军方出钱出技术,让民间厂商去完成产品开发。
这种模式的优势是非常明显的。
最终产品的类似产品,以及开发过程中产生的技术,能够更快的进入民用市场。
会有很多商人想尽一切办法,把他们的商品推给任何有购买力的人,这非常有利于新产品的迅速推广。
他们的理论利润是没有明显限制的。
在很多时候,这种市场的运转状态,是非常接近充分竞争状态的。
但是缺点也同样明显。
缺乏引导的蓝海市场竞争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混乱。
很容易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情况,甚至可能出现模仿者干死原创的情况。
通常要经过长期的厮杀,等到有少数拥有绝对优势的厂商,联合起来勉强控制大部分市场的时候。
才有可能形成相对稳定的秩序和行业标准。
因为在市场处于混战状态的时候,厂商之间基本上是谁也不服谁的。
任何单个没有优势的厂商,想要主导行业内的标准的时候,都可能有其他厂商反对和捣乱。
在此之前,不直接掌握行业资源的官方,也没有能力要求所有厂商执行某种标准。
但是到了这个时候,寡头垄断甚至绝对垄断应该也已经形成了。
市场的充分竞争状态也就不复存在了。
比如Intel的摩尔定律成为了行业标准之后,所有厂商都要以两年为周期制定开发计划。
就算是朝廷的反垄断法,都可能已经无法撼动这些垄断厂商的地位了。
罚款对他们而言不痛不痒,朝廷还没有能力真的彻底关闭他们。
在朱靖垣的记忆之中,类似的事情已经重演过很多次了。
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之后,在没有限制的充分竞争环境下,非常容易诞生寡头甚至绝对垄断厂商。
美利坚朝廷对tel、微软、高通无能为力。
在计算机产业内,Intel、a、nvidia虽然是三家公司,但是相互之间有股权交叉和专利交叉授权。
他们之间还会理所当然的演双簧,依靠垄断地位交替收割巨额利润。
其实,在国家看来,收割高额利润不是不行,关键是竞争放缓之后,技术进步也同时放缓了。
你来我往的轮番挤牙膏就会成为市场上的常态。
这是无法接受的。
大明的半导产业是完官方主导,并且由官方机构和厂商完成的。
目前完没有任何民间厂商直接参与。
朱靖垣作为最终决策者,如果没有主动将相关产品向民用市场投放,那民用市场就基本不会受到影响。
普通人甚至可能不知道有相关的东西存在。
这种模式的缺点当然很明显。
早期的市场竞争不充分,没有理论上无限的商业利润驱动,开发人员升级和推广产品的积极性不高。
等到官方厂商想要向民间推广的时候,也需要时间和成本让民间厂商和用户接受。
当然,这种模式优点也同样明显,那就是技术和标准的可控性。
朱靖垣理所当然的计划,就是把产业的主流产品和行业标准,都培育和规划到相对成熟的状态。
同时等到官方厂商的产品,能够满足朝廷和官营厂商的需求之后,再在合适的时间向不受限制的民间市场推广。
当民间厂商参与这个产业的时候,整个行业相关的标准和规范都已经确定下来了。
而且执行相关标准的官方机构占据着绝对的主动权。
基础专利,典型设计,标准方案,通用系统,都会掌握在朝廷、官营财团、皇家产业的体系中。
民间厂商要加入这个产业,就必须按照已经形成的行业标准去做事情。
就如同朱靖垣在航空行业起步的时候做的一样。
最为理想的结果,就是在放开行业门槛之后,实现良性的充分竞争。
现实中当然不可能有绝对的完美结果,但是本着求其上得其中的方向走也显然是正确的。
重要性排在微处理器之后的是账表芯片,也就是DRAM内存芯片。
同样要求在两年之内,完成二十五万六千字的芯片的量产,按照1024进制就是256K,相当于前世的512KB。
其次是要在两年内,开发出第一代专用的图像、音频、网络处理芯片,也就是显卡、声卡、网卡。
然后是容量更大,存储密度更到的硬盘,争取将容量提升到十亿字(1G)。
最后是另外成立几个新团队,完成光盘、闪存、数码相机、液晶显示屏相关的技术验证,拿出基本的产品来。
(本章完)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