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砚台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一部 几阵高风鸿雁远 一犁春雨杏花红,心中一样亲,一方砚台,海棠书屋),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诗曰:

落日映红责任田,养殖户外晓星繁。勤劳致富苦当甜。

四海潮欢轻戏水,八方风笑恣扬帆。小康路上敢为先。

——作者调寄《浣溪沙·改革开放》

序章

一朵黑云寒,亭亭杳霭间。天垂沧海阔,地镇白云闲。

五岳名虽隐,三神道可攀。时观触石化,甘露沃尘寰。

——《题艾山》·丘处机

艾茶山耸立于胶东半岛中部,绵延数十里,山高谷深,奇石峥嵘,主峰灵艾顶海拔814米,素有胶东屋脊之称。从远处眺望艾茶山主峰,巍峨挺拔,直插云霄,左右辅有两座耳峰,常有帽子云笼罩峰顶,蔚为奇观;因丘祖在此修行,三座并列的山峰被称作“琴心三叠”,意为修道的好地方。

艾茶山盛产一种艾蒿,唤作灵艾,《栖霞县志》记载:“艾山上产灵艾,苍紫茎光,异凡种传世,五月五日,神人采之,遂以名山。”灵艾可以制茶,每逢端午前后,山民采集灵艾嫩叶,经过蒸煮焙炒,除去苦味,制成艾茶;艾茶汤色金黄,口感饱满,清香回甘,经常饮用,能够温经止血,散寒祛湿,平喘镇咳。艾茶山因艾茶而得名。

钟灵毓秀的艾茶山孕育了一位享誉世界的道教传奇人物——丘处机。丘处机,字通密,金末元初道士,道号长春子,道教主流教派全真道掌门人,山东栖霞人。公元1221年,应成吉思汗邀请,74岁高龄的丘处机远赴西域,劝说成吉思汗清心寡欲,止杀爱民,被成吉思汗尊为神仙。丘处机出生在艾茶山下的滨都村,常年在艾茶山修行,并修建了太虚宫、老君庙、三清观等道场,给艾茶山留下了无比丰厚的精神财富,为胶东半岛的神仙文化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后人敬称其丘祖、长春祖师,并在太虚宫设道场常年祭祀。有诗为证:

一朵帽云拥翠峰,琴心三叠向三清。松风皓月修真性,春雨艾茶悟道经。也曾万里传功业,只为一言致太平。九九归一逢燕九,玄风浩荡做长生。

且说就在这神仙故里、艾茶山下,有一座长满了桃树的山谷,叫做桃花沟,相传丘祖在艾茶山修行时,就在此居住,并筑有一所石屋,山谷里的桃树就是丘祖修行时所栽,历经八百年的风风雨雨,早已遍布整个山谷。桃花沟南北走向,长约十里,两边都是大山,东山低缓,西山陡峭,两山从北山引出,向南绵延到旗杆山水库。桃花沟里流淌着一条小河,因总长约八里,得名八里河;就在八里河源头、北山坡下,有一个古老的小山村,因桃花而得名,叫做桃树夼村,一座座石头房错落有致地分布在山坡上,远远看去,碧水环绕,绿树掩映,如同仙境一般。

八里河从北山流出,源头是一座约有十几亩水面的土坝水库,建设于十几年前,有一个极具时代特色的名字——红卫水库。一汪绿水荡漾,灌溉着八里河两岸千亩良田,哺育着生活在桃花沟里的山民。一条弯弯曲曲地土路穿行在八里河东岸,土路两旁,低缓的山坡开垦成了梯田,一层层延伸到山顶;陡峭山坡上满是各种各样的树木,野生林以松树、刺槐等乔木为主,也有棉槐、腊梅等灌木,山腰处长满了桃树,比较低缓的地方还栽种了核桃、板栗等耐旱果树。每到春天,各种花朵次第盛开,灿若烟霞,美不胜收。

顺着土路走进桃树夼村,生活的琐琐碎碎扑面而来。泥土筑就的街道表面被雨水重刷得坑坑洼洼,坑洼比较深的地方歪歪扭扭地铺设了几块青石;街道两侧堆砌着大大小小的柴草垛,几只瘦小的土鸡不停地用爪子着散落在地上的柴草,啄食柴草下的虫子;各家各户的院墙外面都有一座猪圈,一头头瘦弱的黑猪把两只前蹄搭在低矮的圈墙上,探出半个猪头,张着大嘴大声嘶叫着;孩童们三五成群,聚在街道上玩耍,男孩子们在甩沙包,女孩子们在跳方格,不时传来阵阵欢声笑语,身上的破衣烂衫丝毫不影响他们灿烂的心情。

其时正是1983年10月底,地里的庄稼都已经收拾完毕,艾茶山马上就要进入锄犁归库、牛马闲槽的冬季。此时,村民们最重要的工作就是晾晒地瓜干了。村头向阳的山坡上摆满了白生生的地瓜片,这些地瓜片就是未来一年的口粮,村民们在生产队辛辛苦苦劳动了一年,分到手的最主要的粮食就是地瓜。地瓜不耐储藏,容易腐烂,只能用擦刀切成约半厘米厚的薄片,在太阳底下晒干,制成地瓜干,装入特制的大筐里储存,这样就可以一直吃到第二年秋收。

北山有一处低缓的山坡,满山都是裸露的青石,被唤作青石坡,石缝里长满了野生的蜡梅和樱桃。因为青石坡上的土壤太少,不适合种植庄稼,村民们就在坡上建了一个打麦常打麦场的北边是一溜高大的仓库,用来储存粮食;南边都是一个个大小不一的玉米秸秆垛,生产队有十几头耕牛,冬季植物枯败,玉米秸秆是耕牛的主要饲料;东边建有两个敞口库房,停放着拖拉机和小麦脱粒机,这两部喝油的铁疙瘩是桃树夼村实现农业机械化的标志,也是桃树夼村的脸面。

打麦场永远是桃树夼村最热闹的地方。农忙时节,各种各样的庄稼堆在这里,脱粒、去皮、晾晒;农闲时节,生产队在这里召开社员大会。平常孩子们也喜欢到打麦场玩耍,在平整的场地上跳格子、捉迷藏、赶趟儿。最令人激动的就是公社放影队来村里放电影了,周围村庄的村民都闻讯赶来,将打麦场挤得满满当当;当柴油发电机“哒哒哒”地响起,将一个大灯泡点亮时,村民们就会发出阵阵惊叹。

打麦场的地面平整结实,是最好的晾晒场地,妇女们三个五个聚成一堆,坐在马扎上,拿着擦刀切地瓜片,男人们把切好的地瓜片摆在打麦场上晾晒,打麦场摆满了,就摆在旁边的山坡上。

贫农王万全和妻子何田田也在切地瓜、晒地瓜片,他家六口人分得两千多斤地瓜,要全部切成片。何田田坐在马扎上,身边放了一堆白皮地瓜,身前放了一个木桶,桶里放着一把专门用来切地瓜片的擦刀。擦刀就是一块长方形的木板,中间安装了一把刀片。何田田左手扶着擦刀,右手拿着一个地瓜,摁在刀片上,不停地滑动,一片片薄薄的地瓜片便落进木桶里,只一会儿功夫,一个地瓜就都切成了片,顾不得歇息一下,又拿起一个地瓜,继续切片。等到木桶里堆满了地瓜片,王万全就提着木桶,把地瓜片倒在地上,一片片地摆好。夫妻俩的手上密密麻麻全是裂口,冰凉的秋风吹过,一阵阵钻心地疼。

这时,一个妇女说:“听说今年包干到户,究竟有没有个准信?”

“是啊,中央号召农村包干到户都好几年了,咱们烟台地区还是老牛走老路——照旧。”

“听广播说,是因为咱们烟台地区比较特殊,不用单干。”

“凡是单干的地方,农民都富裕了,早就不吃地瓜了,每天都是馒头、包子、苞米饼子,把人都吃胖了。”

提起包产到户,妇女们你一言我一语,叽叽喳喳地讨论起来。包干到户就是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是指农村从集体生产模式转变为以家庭为单位的生产模式,所以农民简称为单干。

农村实行改革,土地包干到户,已经在艾茶山沸沸扬扬地传播了好几年,村民们通过广播,听到全国各地农村都实行了包干到户,农民都过上了好日子,家家粮食满仓,禽畜成群,吃上了馒头和鸡蛋。可是整个烟台地区却岿然不动,仍然继续着效率低下的集体生产,村民们依旧吃着毫无营养、聊胜于无的地瓜饭。

这时,何田田身边的一个妇女说:“公社都召开好几次村干部大会了,传达了地委的精神,年底前各村必须包干到户。”她名叫灵凤,是大队会计高有成的妻子,一向消息灵通。

“高有成,你来说说,现在是什么形势。”大家说着,纷纷看向

一个穿着一身蓝色涤卡中山服的中年人,他就是大队会计高有成,只见他笑眯眯地说:“为了在烟台地区全面推行农业联产承包责任制,今年春天,烟台地委、行署召开了地区五级干部有线广播大会,一共有40多万干部群众参加了这次广播大会。会议的精神就是做好农村工作,大力推行农业联产承包责任制,也就是包干到户。”

何田田问道:“政策会不会变埃”

“大嫂,放心吧,不会改变。”高有成信心十足地说,“包干到户是社会潮流,谁也不能逆潮流而动。”后面那句话文绉绉的,应该是他到公社开会时,听哪个领导干部说的。

妇女们顿时欢呼起来。

“那就太好了,改革的春风终于吹到穷山沟了。”

“自己有了地,来年多种几亩小麦苞米,馒头、苞米饼管够,再也不用吃地瓜了。”

“嗯,我也坚决不种地瓜了,早就吃够了。”

何田田直起腰,甩甩胳膊,蜡黄的脸上泛起一丝血色,有些兴奋地喊了一句:“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的全是自己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都市小说小说相关阅读More+

地球末日我的天赋是慧眼

千纪百灵

圣法斗门

沧海望秋月

开创完美世界

给你一条鱼

转战未来

叨叨晨

兰玛瑙

骊靬雨师

神医出狱:开局就离婚

寂天魔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