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大先生提示您:看后求收藏(54,袁公弟子,村里有仙,吴大先生,海棠书屋),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这些谷种就放在村上的保管室里吧,平时注意防潮防火就行了。”莫长风对这些谷种还是非常满意的。
接下来,到了收割其他水稻的日子,而省农科院下来了五位专家、教授,带着二三十位研究生一起来帮助,同时负责测量工作。
八十多個村民分成了八个组,每个组负责收割一块稻田的水稻,然后运送到不同的坝子里去脱粒,再由专门的人晾晒。
几位专家教授与他们带来的研究生,则分散到八个坝子里帮忙脱粒和晾晒,因为近段时间都是接近四十度的天气,所以只要晒得不是特别厚,基本上一天就能够把谷子晒干。
村民们从早上五点半就开始干活,干到九点半就收工了,因为九点过就热起来了,稻田里面的温度有时候超过了四十度。
等到下午六点过,坝子里的谷子已经晒干风车处理之后进仓了,村民们才继续去收割水稻,弄回来脱粒之后堆在坝子里,明天再晒了出干谷子。
“李教授,这块田的达到亩产七百五十公斤了。”
“还有一块田的产量达到了七百五十八公斤。”
“产量最少的一块田,也有亩产七百四十五公斤的产量。”
一群研究生也不顾天气炎热,参与到最终的收获中来,并且还要详细称重每一块坝子里的稻谷重量,并记录下来。
因为每一块稻田的谷子都是单独晾晒的,所以最终计算产量也比较容易,直接将晒干风车处理过的谷子重量除以稻田的亩数就行了。
产量数据当天晚上就直接报到了省农科院的领导桌上,同时报给了省里的领导与大汉国家农科院,引起了高度关注。
因为人工收割水稻的速度较慢,八十多人平均每天能够收割八十来亩,所以完全收割需要七八天时间。
不过第三天开始,就陆续有国家农科院以及其他省农科院的专家教授,甚至还有袁公的关门弟子、国家的院士级专家带着弟子前来考察。
每前来一批专家,他们都会不顾天气炎热,参与到晒稻谷与最后处理稻谷的活动中来,并且称量记录最后的收获。
“果然有七百五十公斤左右的产量,这简直是太不可思议了。”袁公的弟子激动地说。
如今袁公研究出来的杂交水稻,单季稻的亩产要达六百七八十公斤,而在南方某些地方的双季水稻,加起来亩产可达一千五百公斤。
但是这种双季稻的适用范围有限,不能在大汉国全国推广,所以还是有一些局限性,过在南方各省种植,也大大增加了粮食产量,为大汉国解决粮食问题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而莫长风研究出来的优良水稻,是适合在全国各地种植的,同样也适合在南方种植,可以是一季稻,也可以是双季稻。
从去年村里种植的双季稻产量来看,也差不多达到了亩产一千四百公斤左右了,但那是在晚稻没有专业管理的情况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