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六楼看风景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一百九十四章 秋社,咸鱼夫妻在逃荒,三十六楼看风景,海棠书屋),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之所以要选择“戊日”为“社日”,是因为“戊”居于十干中的第五位,居“中央”,五行对应“土”,寓意茂盛。
也就是说,这一天,是祭祀土地神的“黄道吉日”。
这一次的秋社大典由礼部尚书主持,选了当日的卯时三刻,夏洪棣携太子、文武百官,在社稷坛上敷五色土,奏乐起舞。
经迎神、上香、奠玉帛、三献、祝告、饮福受胙(饮福酒并接受胙肉)、三跪九拜、送神、望燎等过程之后,才算是成礼。
整整一个时辰,厚重的礼服让太子的后背全是汗水,再也没有参加此盛会一开始的欣喜。
祭祀活动完成后,比太子穿得更庄重的夏洪棣也累得不轻。他口谕礼部尚书将祭肉,分给今日前来的文武大臣,此举寓意着与百官共同享有风调雨顺的好福气。
除了参会的大臣,像忠勤伯府这样的人家,也都是能收到祭肉的。
翠花接了赏:十斤的牛肉,十斤的羊肉、十斤的猪肉,今日皇宫用的就是此三牲,他们家分到的这份量得傲视群雄了。
上行下效,地方官员也纷纷举行祭祀活动。
牟先生又得了假期,喜滋滋拿着过节费约了几个好友,喝酒玩乐去了。
入乡随俗,秋社的盛典一开,嫁出去的闺女这日可是要带着娃儿回娘家的。
翠花干脆带了府上的孩子们回大梨村,在大梨村的袁府和娘家人一起:吃社肉,做社糕、社饭,喝社酒。
宫里赏赐的社肉,都是煮了个大半熟的,在食用的时候还需要再次加工,一般的习俗最好是在两日内吃完。
忠勤伯府收到的牛肉,看着就是牛腱子肉,翠花直接卤上了,只等卤透入味泡起来,吃的时候再捞出来切片便是。给胡老爹和老袁头他们几个下酒最好!
羊肉去皮,且成了拇指大小的肉块,调了烧烤料进去,孜然咸香口适合不吃辣的孩子,加了辣椒面儿合适重口味的大人。大夏勋贵们对羊肉的喜爱超过了猪肉,厨子们也爱在羊肉上下功夫。
小五对二舅娶二舅母那会的粉蒸肉念念不忘,翠花一口气用十斤猪肉做了:蒸排骨、粉蒸肉、咸烧白、蒸香碗若干。
社糕是二嫂范璟菁张罗的,她用的是大米面粉,在发酵好的米粉中加入杏仁、核桃仁、大枣、红糖、蜂蜜,然后上蒸笼。
其实就是用的发糕的做法,不过是加入的配角多了一些。
社饭,蜀地人有蜀地的传统做法,张氏成了今日两家社饭的操持者。
选出了今年还留着的偏肥的腊肉,用火烧一下,然后洗尽切小丁备用,野葱挑了嫩嫩的,切成小段放入盘中备用。
牛肉、羊肉、猪腰、鸡胸肉之类的菜肴,切成棋子大小的细片。再用耗油、酱油、绍酒等调料腌制入味。配菜胡萝卜切丁,青豌豆备用。
切成丁的腊肉下锅炒出油,油出得差不多后,再加葱姜蒜爆香后,放入胡萝卜和青豌豆,继续翻炒均匀。
最后加腌制后的其它肉片,炒到肉有七成熟后,就可以出锅装盘备用。
淘洗干净的粳米放入适量的水,煮开后,加入适量糯米,糯米和粳米按照一比一的比例放。
等煮到一半时,开锅加入事先炒好的肉和菜蔬丁,加入其中,并拌匀。
接着用筷子插入米饭中,多插几个透气孔,让米饭内外受热均匀,然后沿着锅边加入一定量的油。
做好后,就盖好盖子,小火焖煮,直到米饭煮熟。
社饭熟的时候,香气扑鼻,粳米和糯米饭被各种肉香裹满。再撒上切得细碎的野葱,红的、绿的,煞是好看。
吃起来肉鲜、菜蔬丁爽脆可口,粳米和糯米的混搭的口感,糯又不粘牙。真真的,老少皆宜,让人食欲大开,不干个三大碗不满足。
除了留了自家吃的,还要给村里相熟的人家各送上一碗,蜀地来的老乡人,袁府没落下一个。送的多,收的也不少,真应了那句“送完了自家的,吃不完别家的”!
翠花的记忆中,她出嫁前张氏也是做过几次社饭的,虽然以前的肉类没有如今的丰富。记忆叠加,美味加倍啊。
“昂呜,肉肉全都加在饭里原来这么香,娘,以后都这么煮饭吧?”小六边吃边感叹,要是没有里面的胡萝卜丁就更好了。
“什么节日吃什么样的饭,天天吃还不腻呀?”
“不腻,不腻!”几个小家伙齐齐摇头,用行动表示他们还能继续吃。
“可惜爹吃不到这么好吃的肉饭呢,娘,我帮爹和哥哥们多吃一碗吧?”
“你爹肯定在大海上吃着大鱼大虾呢,不差咱这点社饭吃!”
孝子小五:真遗憾!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