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城金甲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320章 朱允熥的建议,大明:家祖朱重八,满城金甲,海棠书屋),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是!”
“在职大农户子弟于匠作中有天分,而匠户子弟于种田中有天分,但奈何因有户籍的限度,世代只能干户籍限定之事。”
“这还不说有农户子弟本身喜欢匠作,匠户子弟本身喜欢种田呢。”
“户籍制度的存在的确可让百姓各司其职让天下得以安定,但其中的弊端便是限定了百姓的能动性,长此以往会让各行各业变成一潭死水的。”
话才刚说完,眼梢瞥见一道杀人的眼神直逼而来。
“皇爷爷,这可是父亲让说的。”
朱允熥祸水东引,把锅甩给了朱标。
“嘿!”
朱标正思考朱允熥的问题呢,感觉到屋里氛围的凝视,这才后知后觉知道自己脑袋上还扣着一口大锅呢。
“你小子说话口无遮拦的,倒还怪起孤来了是吧?”
朱允熥既都把话说到这儿了,就准备一次性把话说清楚的。
对朱标的指责嘿嘿一笑,继而又道:“其实,儿子说的是有根据的。”
“别的行业先不说,就比如太医院的那些太医,他们后代子弟不论是啥医术,都能接父辈的职位。”
“不说几代过后,还能像祖辈这样是天下医士者的翘楚,就怕到时候连诊脉都不会了。”
“父亲可想想,这样的人充斥在太医院,而真正有才能人的进不来,又会是一种咋样的场景。”
“儿子这绝非危言耸听,人若是知道自己即便不努力,等将来仍可接祖辈的班进入太医院,那从心中会有所懈怠。”
贴合形象比喻过后,老朱和朱标都不说话了。
延升到其他各行,的确是有些问题。
见两人都开始思考,朱允熥这才又道:“再说到军中,主官世袭这段时间的确激发了军卒的士气,但长此往下发展,先不说世袭上来的人是否有领兵之能。”
“在所有职位都被世袭子弟占据后,无形之中堵了下面军卒的晋升之路,他们不管咋拼命军卒还是军卒,等这个时候士气又何在?”
本就是商量解决卫所问题的,最终当然还是要回归问题的本质来。
再一个具体例子抛出,老朱更没了之前那么大的火气。
“而卫所制度和户籍制度的症结同等,军户世代从军能够保证兵源的充足不过只是理想下的状态而已。”
“目前军户逃亡的情况都屡禁不止,再这么发展下去各地卫所的正常兵源怕都很难配备齐全了。”
事实证明,到了大明后期各卫所这种问题不仅常见还很普遍。
赫赫有名的戚家军,那也是从福浙一带招募的农户和矿工,真正军户出身的没多少人。
“你说的是有道理?”
“但又该如何保证兵源的充沛,没有明确的规定,怕很难会有人愿意从军吧?”
军户只是强于奴籍而已,而强的那点仅仅是子弟可以科举一条。
而以他们的能力,又哪能一路保送到子弟入仕。
所以,这条有没有一样。
但相比较于奴籍,他们还得有随之上战场。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一旦上了战场又有几个能回来的。
若非迫不得已,没人愿从军的。
正如朱标所说,没有了强硬限制兵源的手段,怕是连兵都很难招募起来。
相较于成立于北周到唐初期逐渐发展壮大的府兵制,初创唐五代壮大于宋的募兵制更进步了一些。
但募兵制一般都以招募为主,招流民从军,招军伍子弟。
在流民和军伍子弟不够用的时候,往往会采取从民间抓壮丁的方式。
而一般兵力枯竭时,也正是朝廷大规模用兵的时候。
这个时候,谁愿应征。
前面打的水声火热,后面还得从民间抓壮丁,用不了多久后方就得失火。
基于募兵制的种种弊端,老朱这才彷照募兵制之前的府兵制创立了卫所制度。
早在老朱打天下的时候,卫所制度的确为老朱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兵源。
因而,大明立国之后,老朱便把卫所制度定成了大明的征兵国策。
“百姓之所以不愿从军,主要还是因军卒地位太低,提高军卒的地位,把从军当成一种荣誉。”
“这就需要提升百姓对他行之事的使命感了,比如大明的北征,要让百姓知道朝廷肃清北疆,与他们自身息息相关,并非是朝廷的事情。”
“同时要让出征的军卒知道,他们打仗流血是为了谁,朝廷需要肃清北疆,而北疆的安定是有利于大明子民的。”
“把朝廷和百姓捆绑,也会增强于百姓的归属感,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要和百姓拉近距离,这样征召会容易很多。”
“当然,这只是指引方向。”
“百姓也都是人,不能喊几句口号就让他们上战场,还得保证从军之后的既得利益。”
“这就需要增添军费支出,提升军卒的军饷以及待遇的保证,首先是衣食住行方面,要超于农户匠户。”
“其次,凡应征之人不可终生服役,要规定出年限在,比如普通军卒是多少,之后往下再留就是晋升小旗。”
“在服役结束后,可以适当在户籍所在地的有司衙门安排个营生,胥吏子弟世代不得科举,从军卒转胥吏的还要适当放宽政策。”
“当然,随着时间的推移,地方的有司衙门是不可能把这些服役结束的军卒都接收的了,可以适当给予钱财补偿,让他们回乡后得以置田买地。”
“而这些人虽回乡也可为后备军,一旦战事激烈需大规模用兵,随时都能把这些人重新招募回来。”
“到时候,就可保证兵源不断。”
“另外,还可鼓励奴籍参军,服役期结束准允还良,可与其他户籍从军者降低一个档次安置。”
“对,还要鼓励士绅子弟从军,凡士绅子弟从军者,可于军中优先提拔,不愿继续服役者,在满服役期后可抬升一个档次安置。”
“对牺牲以及建功者,朝廷发放勋章,由地方官府敲锣打鼓送到家里去,对功勋卓着者还要修建牌楼世代铭记。”
“战场立功乃是保家卫国,是有绝对资格和那些所谓大贤相提并论的。”
“活着有保障,死了有荣誉,只要这两者都不缺,应该是不愁征召的。”
“当然,还得以严明军纪约束,透明奖惩保证,犯了错得治,有了功的得赏,这也是提升士气很重要的一方面。”
自己有了功啥都没有,别人啥都没有反而还有赏。
次数多时间久了,自然会影响士气。
“所以,在军中设监察体系很有必要,要是可能的话给普通军卒留有举报渠道也可尝试一下。”
所谓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再好的政策也会一些人找人空子,但至少得为之做出努力。
在老祝和朱标还在思考时,朱允熥顿了一下,又道:
“哪怕不更改卫所制度,实行服役年限也是很有必要的。”
“目前各个卫所中四十岁以上的军卒至少占一半以上,这样年纪体力上会差了很多,和二十岁的区别明显。”
“不说别的,大纛怕也扛不动。”
很多人只要还有一口力气在,不愿意让子弟从军,这也就导致了军中这种情况异常普遍。
良久过后,朱标问道:“若要解决的话,你以为当从何处开始?”
这么多政策一下全部推出去肯定不合适,还得循序渐进慢慢来才行。
“先得以提升军户待遇开始,之后才能肃清军中之贪,只有先达到稳定才能进行大面积更改。”
“目前军校培养的那些政虽然还不太程度,但却也可多少派上些用场,让军卒知道他们效命的是朝廷,不是某一个上官。”
“一旦这些人狗急跳墙,也不会再引起动乱了。”
“另外还有一个,军屯不可由卫所自给,需设屯田卫种田然后上交朝廷,之后再由朝廷统一分派。”
“由卫所自给太容易滋生贪墨了,况且各地土地不同种出的粮食也有好有坏,富的地方都快流油了,穷的地方连锅都揭不开了。”
“这个也可一块同时进行,只有斩掉贪墨的渠道,再严查的时候能够更方便一些。”
老朱并不是个喜欢一条道走到黑的人,户籍制度是他绞尽脑汁想出来的不假,但若是真的有错并不是不能改的。
“你以为铁弦可担此重任吗?”
老朱没有了之前的横眉冷对,变得柔和了许多。
“孙儿以为足可。”
“只是铁弦毕竟是文臣,若是只让他一人去的话,那些武将会不会不服?”
就蓝玉那些人桀骜不驯的,一般人还真的很难压制住他他们。
“父皇,要不找几个武将把允熥说的这些商议一下,制定份详细计划再予以施行?”
到底派谁去,商议的时候自见分晓。
下面卫所贪腐成风,上面这些武将说一点儿不知晓那是假的。
“招蓝玉,常升,冯胜,傅友德,徐辉祖,铁弦。”
顿了一下,很快又补充道:“让李景隆也来。”
李景隆勋戚子弟出身,但身上却有些官宦子弟的做派。
在武将中,很不讨喜。
徐辉祖倒是有武将的冷硬,但一方面因徐达和朱棣的那层关系。
另外也是因徐辉祖本人不像蓝玉那些人那么张狂,算是武将中的少见的一股清流。
自然而然的,也就和蓝玉那群武将格格不入了。
传了官面上的往来,私下少有接触。
让徐辉祖和李景隆加入进来,他们两倒不至于和铁弦同仇敌忾,至少不至于使得一边倒挤压铁弦。
不得不说,老朱这安排还是很合理的。
反正不管最后成与不成,总得拿出来商议一下的。
这些人代表着不同团体的利益,他们的想法也能代表这些团体的想法。
只要把控住这些团体是咋想的,如此方才能够对症下药,从他们本身出发彻底解决了问题。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