墙头上的猫1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一百一十七章 行路难!(来了!求月票!),相公,陛下又请辞啦,墙头上的猫1,海棠书屋),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相公,陛下又请辞啦第一百一十七章行路难!来了!求月票!
账是算明白了,吴育也理解到章衡的坚定意志,便也不再劝了,但回头便找到了赵祯。
吴育见到赵祯便开始喷了:“……臣听说,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陛下对此言认可乎?”
好家伙,这是标准的君臣奏对的起手式了。
赵祯立即直起身子来,做出一副君臣奏对的姿态:“朕自然是认可的,朕也是这么做的,请卿家仔细说说,难道是朕有哪些地方做错了?”
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这句话,简单地说便是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意思,出自于《管子·权修第三。
吴育这么问话,便是喷赵祯不重视人才了,在宋朝这个有史以来最终是文治的朝廷里,一个皇帝被认为不重视人才的话,这已经是动摇国本了。
吴育立即跟上:“自有科举来,三元及第不过寥寥数人,自有宋百年来,三元及第者也不过四人,可对于如此良才美质,不将其置于州县,将其培养为未来的宰相,反而将其弃置沟渠?”
赵祯一听这话,顿时明白了,这是为章衡鸣不平来了,但是,将章衡放在开封府衙里,被人诟病是高授倒是不少,被认为是低授的,吴育却是第一个,顿时有些感兴趣起来。
“啊,这是怎么个说法,吴卿还请详细说说。”
吴育愤愤不平道:“若只是将章居正授为佥判,倒是问题不大,可官家为何要让他去整顿什么仓场库务,那些虽是官家事务,但说到底也只是车船店脚牙的物事,堂堂天子门生,就被派去干车船店脚牙这等的下三滥的差遣?”
赵祯听了这话顿时气歪了鼻子,指着吴育道:“什么叫下三滥,什么叫车船店脚牙,没有这下三滥的物事,你吴育去外地为官路上怎么可能好吃好喝的,还下三滥呢!
还有,经营仓场库务之事,是人家曾明仲提出来的,人家可是章居正的老师,得了差遣,人家章居正也没有问题,现在是人家老师觉得没有问题,朕觉得没有问题,章居正本人也觉得没有问题,偏偏是你觉得有问题,这是怎么回事!”
吴育被赵祯这么一顿喷也是惊呆了:妈耶,官家一直都是被喷的对象,为什么换了我反而被喷了,难道是我喷人的技能学习不到家?
不对,这肯定是哪里有问题!
吴育快速动起脑筋来。
咦!是了,关键不是这个啊,而是章衡要整顿公使库的事情啊!
但因为刚刚被赵祯给喷了,吴育倒是不敢放肆了,只好将气焰收了起来,老老实实将章衡要改革的事情一一说来。
赵祯这下子爽了:彼其娘之,朕不发威,还以为真是病猫呢,一个个都想喷朕,哈哈哈!
赵祯心中得意,但听着吴育娓娓道来,心中的得意却是消失了,他已经明白了吴育的气愤是从哪里来的了。
他沉吟起来,也有些举棋不定,章衡的确是他蛮看好的一个年轻人,诗词写得那是极好的,大宋朝也找不出来第二个了。
文章在词句上不如他的诗词,但其文章之中的格局,确实很大。
赵祯是皇帝,他习惯了从很高的角度看事情,然而章衡给他的感觉是很奇妙的,他总是感觉章衡文章的高度好像是超越了当世,有纵贯千年的沉淀感。
如果仅仅是这些也就罢了,总有一些天资横溢的人,在诗词文章上远超世人,但其实做事的能力,却是远不如其文华。
这一点赵祯也看得明白,有些人是面子,比如说李白这样的人,是他装点了整个盛唐,但若是让李白去理政,可能未必就干得好了。
真正要理政的人,便是里子了。
比如说真宗时候的寇相公、本朝的吕相公这些人,文章诗词上算不得顶尖,但论起治国理政的能力,比起李白这样的诗仙,是要胜出不知道多少的。
然而章衡却是不同。
章衡是真能做事的。
最近因为陆尹宁推荐了章衡,所以他对章衡是比较关注的,尤其是看了陆尹宁送来的一本装帧颇为精美的书籍,书名《食货论其实便是陆尹宁发动手下将章衡的商场策划书给重新编辑了一番,将里面涉及的理论给提炼出来,从整个商业的高度来进行重新阐述而产生的一本书。
这本书赵祯看了,而且研究得十分的认真,别的人或许只看出来商业上的东西,但赵祯却从中看到了作者对于人性的认识非常的深入,且非常善于管理,如果将其里面的理论放到吏治中,一样是成立的!
要看懂一个人,不要只看其言行举止,如果他写了一本书,那么通过他的书,才真正能够看出一个人的才能,看出一个人的知识结构,以及看出一个人的知识渊博的程度。
这本《食货论中展现的的东西,赵祯甚至怀疑这不是一个人能够写出来的实际上也不是,这是章衡学习过诸多商业经典,为了商场筹办而杂糅出来的东西,实际上即便是章衡写出来之后,也是经过陆尹宁等至少几十人共同参与编辑出来的东西,其实是进行本土化过的东西,与章衡那本策划书已经是两个东西了。
从这些东西里面,赵祯基本上可以确定一个事情,章衡这个年轻人是个能做事的人。
不仅仅如此,赵祯找曾公亮了解过章衡的出身。
虽说是浦城章家人,但却是旁系中的旁系,根本不受重视,兄弟三人在家乡一场天灾之后,只能选择来汴京谋生活,兄弟三个开了个鸡蛋灌饼摊子维持生活。
可就是这么一个起点,兄弟三人却能够拜曾公亮为师,而从曾公亮语焉不详的话中,赵祯大约可以得知,这是章衡的功劳。
而之后的梁园雅集、樊楼怀古、青杏园诗会等等事情,可以从中略窥一个事情,便是章衡此人长袖善舞,不是个孤高的性子。
赵祯从种种方面拼凑出来章衡的模样:一个在诗词文章上天资横溢、出众的做实事的能力,且有谦逊合群性格的年轻人。
除了出身有点缺陷……不对,他的出身不是缺陷,一个被家族忽略的出身,才是完美的出身!
从皇帝的角度来看,出身卑微,才能够效忠自己啊!
所以,这么一个值得期待的年轻人,的确得好好保护起来。
他终于点了点头道:“此事朕知道了,朕来处理吧。”
吴育闻言大喜。
章衡不知道吴育这货竟然跑去喷赵祯了,他还以为已经扫除了上层的障碍,可以一展拳脚了呢。
所以他的工作已经开展了起来。
他找库务司和比部借调了一些人员过来,一起来梳理公使库的账本。
关于公使库的管理,有宋一代始终没有设立专门管理公使库的机构,甚至没有直接管理公使库的官员。但是作为仓库的一种,公使库显然也需要符合整体的仓库管理要求。
章衡从鲍茂伦那里得知,虽然没有专门管理的机构,但却是有监察的机构,便是库务司和刑部的比部两个部门。
正是因为他们负责监察,所以那边有历年的账本数据,这也是章衡所需要的。
章衡想把公使库各地的公使馆给承包出去,但这不是拍脑袋就可以完成的,他需要从海量的数据之中找出最合适的数据来。
他所需要的数据包括但不限于每个公使馆每年消耗的钱粮酒醋各类物资、过往官员数量级别、公使馆所在位置、当地经济数据等等,这些都是制定承包上缴利润比例的根据。
务必使制定出来的数据是合理的,既让承包人能够获利,但也不至于让国家资产流失。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