枫叶满江提示您:看后求收藏(明朝十大回回名将,逍遥英雄传,枫叶满江,海棠书屋),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洪武十六年(1383)三月,诏傅友德、蓝玉班师,由沐英率数万众留守云南。

早在洪武十五年春,明廷就在云南设置都指挥使司、云南布政使司,建立起统理云南的军政机构。地方置卫、所,辟筑驿道,形成一套统辖系统。以后分云南为五十二府,六十三州,五十四县,民政系统亦趋完备。

沐英治理云南,大抓屯田,解决粮食问题。洪武十九年(1386)九月,他上疏朱元璋,说“云南地广,宜置屯田,令军士开耕,以备储蓄”。朱元璋同意了沐英建议。沐英令军士且戍且屯,既解决吃粮又稳固驻守,一举兼得。沐英还招携省外人来滇屯田,朱元璋命外省军人到云南屯田,一时云南屯田大兴,粮食收获大有增加。沐英还以屯田的增减考察官吏的政绩,赏罚官员。主滇九年,屯田总数百万余亩,促进了云南的农业发展。

沐英还组织民工疏浚河道,扩广滇池,兴修水利;招商人入滇,运进米谷帛盐,发展商业。开发盐井,增加财源,是沐英治滇的重要内容。他还整修道路,保护粮运,使云南农商都有发展。

沐英增设府、州、县学达几十所,择选民间优秀及土官子弟入学,月赐饮膳,年赐衣服。他本人“居常读书不释卷,暇则延诸儒生讲说经史”。

在沐英统治时期,云南相当安定。

洪武二十二年(1389)冬,沐英入朝,朱元璋赐宴奉天殿(皇帝办公的正殿),给予厚重赏赐。朱元璋高兴地说:“使我高枕无南顾忧者,汝英也。”

洪武二十五年(1392)六月,沐英病卒于云南,年仅四十八。朱元璋十分痛心,命归葬京师,追封黔宁王,谥昭靖,侑享太庙。

沐英去世后,他的子孙世镇云南。长子沐春十七岁随沐英征西,以后又征云南,材武有父风,积功授后军都督府佥事。沐英死后,袭父职,镇守云南。修屯政,辟田三十余万亩,凿铁池河,灌溉宜良涸田数万亩,使五千余户民有生业,文治武功都效法其父,惜年仅三十六而卒。

沐春无子,其弟沐晟(沐英次子)继其位。沐晟性格似其父,喜读书,凝重寡言笑,得到朱元璋喜爱,历官后军左都督,永乐年间征南,论功封黔国公,正统四年(1439)死于出征回师途中,赠定远王,沐晟承其父兄业,久镇云南,名声远扬,沐氏在云南威权日重。

沐晟子沐斌,因年幼居京师,由沐昂(沐英三子)代镇云南。以后沐氏子孙相继镇守,直到明朝终了,达二百多年。

贺兰雪2005-07-2204:03PM

--------------------------------------------------------------------------------

明朝优秀*人物

伟大的航海家,和平的使者--郑和

郑和,云南昆阳(今晋宁)人,*,原姓马名和,小字三宝。据传,其三十七世祖是***教创始人穆罕默德。他的祖父及父亲都曾到***教圣地麦加去朝圣。出身***教名门望族的郑和自幼受过良好教育,并对西洋事物有所耳闻。郑和幼年参加明军,为燕王朱棣太监。《明史》郑和有传,称郑和“自幼有材志”、“丰躯伟貌”、“博辩机敏”、“谦恭谨密”、“出入战阵多建奇功”。郑和受到做了皇帝的明成祖朱棣的信任,被提升为内官监太监,永乐二年(1404年)赐姓郑,从此名郑和。

永乐三年(1405)年六月十五日,明成祖派遗郑和出使西洋,揭开了郑和七下西洋的序幕。郑和出使西洋的人员组成,主要人员有水手、官兵、采办、工匠、医生、翻译等27800多人。郑和船队,性能、装备及规模都是当时世界一流的。船队中较大的船舶称为宝船。宝船最大者长四十四丈、宽十八丈,中者长三十七丈,宽十五丈。九桅十二帆,十六橹至二十橹,舵重4810公斤。1957年5月在南京下关三叉河明宝船厂遗址发现巨型舵杆,铁力木制成,全长11.07米。经测算这支舵的高度应在6.25米左右,可作为上述宝船大小记载的实物证明。郑和船队有宝船六十二艘,满载丝绸、瓷器、金银、铜铁、布匹等物从今江苏太仓浏河镇(古称刘家港)出发,经福建——广东到达占城(今越南中部)—爪哇—旧港(今苏门答腊岛东南部巨港)—南巫里(今苏门答腊班达牙齐)—锡兰(今斯里兰卡)—古里(今印度卡利卡特)等地。郑和前三次下西洋到达的主要为今东南亚的越南、柬埔寨、菲律宾、印尼、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缅甸及南亚的印度等国沿海地区。每到一个国家郑和都以中国使者的身份登上海岸进行访问,向他们颁赐锦绮纱罗、瓷器、金银等礼品。郑和的船队航行至暹罗(今泰国)曼谷湾时,曼谷海滨高大苍翠的椰子树在微风中轻轻地摇曳。旭日升起,火红的朝霞洒遍郑和的庞大的船队。郑和在其助手的簇拥下走下舷梯。码头上人群热情地向他致意。僧侣们向他膜拜。人群中来自中国福建、广东的中国商人跪迎郑和的光临。郑和向当地官员赠送礼品。

郑和船队航行到锡兰时,今日的科伦坡只是一个小海港。当时锡兰科提王国的首都就在这里。郑和登上了锡兰海岸,当地官员、僧侣、商人(包括中国商人)在码头欢迎中国船队的到来。郑和对锡兰佛寺进行布施,并立下碑记。碑文中写道:“谨以金银织锦、纺丝宝幡、香炉花瓶、表里灯烛等物,布施佛寺以充供养,惟世尊鉴之。”事隔500余年后,该碑在锡兰岛加里镇发现,现保存于斯里兰卡博物馆中。碑文是用汉文、泰米尔文及波斯文所刻。它不仅是中斯两国友好交往的珍贵文物,而且是郑和登上锡兰海岸,并在锡兰佛寺进行布施的见证。郑和的第四至第七次下西洋远航中,最远航行至非洲东海岸。途经主要国家及地区有满刺加、爪哇、占城、苏门答腊、阿鲁、锡兰、柯枝、古里、甘把里、阿丹、刺撒、南渤利、彭享(今马来西亚彭京河口)、急兰丹(今马来西亚哥打巴鲁)、加异勒、忽鲁漠斯(今霍尔木兹海峡格什姆岛)、比刺、淄山(马尔代夫群岛)、孙刺、木骨都束(今摩加迪沙)、麻林(今肯尼亚的马林迪)、仆刺喹、苏禄、沙里湾泥、竹步(今索马里)等。郑和历经艰险,在28年(1450-1433)年航海生涯中到达东南亚、南亚、伊朗、阿拉伯、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共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郑和第六次出使,曾到榜葛刺(今孟加拉)访问。榜葛刺国王带着官员及迎宾的礼仪用品,骑着马,排起长长的队列欢迎郑和上岸。郑和与国王一起,在身穿盔甲的军士护卫下,向王宫走去。王宫大殿前设孔雀翎伞盖百余,又有百余头大象列队,欢迎的场面降重而又热烈。郑和宣读明成祖的诏书,国王拜接,并叩头谢恩.随后国王举行盛大宴会款待郑和。

郑和船队的访问在亚洲、非洲沿海国家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也激起这些国家对明朝的强烈想往。他们想看一看中国,想见一见明成祖。当时,渤泥(今加里曼丹)和满刺加的国王和王后都到过中国南京,明成祖盛情接待了他们。东非的麻林国王哇顿亲自率众访问中国,不幸在福州病逝。另外,在明永乐十九年(1421年),有十六国的使臣抵达南京。郑和第六次下西洋的主要使命就是护送忽鲁漠斯等十六国使臣返回自己的国家。

郑和第七次下西洋时,还特地到***圣地麦加朝圣。郑和七下西洋加强了中国与亚、非沿海各国的联系和交流,亚、非许多国家的人民都非常怀念中国友好的使者三宝太监郑和。至今,一些亚、非沿海国家还保留着许多有关郑和的遗迹。在印度尼西亚的爪哇岛上有三宝垅市和三宝公庙。在泰国有三宝庙和三宝塔。在斯里兰卡首都科伦坡的博物馆里还珍藏着郑和当年建立的石碑。

当时,中国以南海为界,把通往各国的海路划分为东洋和西洋。郑和七次出使航海都是走的西洋航线,到达的国家大都是西洋国家,所以人们称他的航行为“郑和下西洋”。郑和是明成祖永乐皇帝信任的太监,人称“三保太监”,佛家语音转为“三宝太监”。因此“郑和下西洋”在史书上又称“三宝太监下西洋”。

1405年到1433年的几十年里,郑和先后七次下西洋,共访问了30多个国家,加强了中国人民与亚非人民的友好关系,显示了中国人在造船、航海等方面的高超技术,证明在当时,中国在世界航海事业中居于领先地位。同时也反映了当时中国作为一个封建大一统的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上所取得的成就。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代表了当时世界航海事业的最高峰。

月山郑和纪念馆旁的古亭里,立有郑和纪念碑,

亭上有对联:月山如画原是伟人梓里,滇池似静曾照烈士丹心。

贺兰雪2005-07-2204:08PM

--------------------------------------------------------------------------------

随郑和的下西洋的马欢、郭崇礼、费信、哈三、蒲日……

马欢,字宗道,别字汝钦,自号会稽山樵,浙江会稽(今绍兴)人,*,信奉***教。在郑和下西洋广招人才之际,马欢以“善通番语”入选。第一次在永乐十一年(1413年),参加郑和第四次下西洋;第二次在永乐十九年(1421年),参加郑和第六次下西洋;第三次在宣德六年(1431年),参加郑和第七次下西洋。马欢也是一位“才干优裕”,胸有怀抱的有识之士,其“三入海洋,遍历番国,金帛宝货略不私己,而独编次《瀛涯胜览》一帙以归。”《瀛涯胜览》载占城、爪哇、旧港、暹罗、满剌加、阿鲁、苏门答剌、那孤儿、黎代、南渤里、锡兰、小葛兰、柯枝、古里、溜山、祖法儿、阿丹、榜葛剌、忽鲁谟斯、天方凡二十国。对郑和使团所访问这些国家的位置沿革、重要都会、形胜名迹、山川地理形势、社会制度和政教刑法、生产状况和商业贸易、人民生活状况,社会风俗和宗教信仰,以及气候、物产和动植物等,都作了翔实而生动的叙述。对郑和使团在各国活动的一些情况,也作了重要的记录。该书首卷并记有宝船长度以及郑和使团人员组织的详细情况。此书也是研究郑和下西洋的基本史籍之一。

郭崇礼,杭州仁和人,*。与马欢一样,因“善通番语,遂膺是选,三随并轺,跋涉万里”。在《瀛涯胜览》的编写中,郭崇礼出力不小,特别是刻版印刷、找人作序,大都得力于他。明监察御使古朴曾称赞他和马欢“皆西域天方教,实奇万之士也”。

费信,字公晓,吴郡昆山人,*,出身于***世家,通晓阿拉伯文字。先后四次随郑和下西洋,任通事之职。费信笃志好学,每到一地,即伏案运笔,叙缀篇章,将那里的山关、人物、物候、风俗及光怪奇诡之事记录下来,以备采纳。在此基础上,他编写了一部名曰《星槎胜览》的书,分前后两集:前集为作者亲眼目睹之事,后集是采辑传译之闻。这部书可称是《瀛涯胜览》的姊妹等,具有一定的文献价值。

哈三,西安人,*,西安羊市大清真寺掌教。永乐十一年四月,郑和第四次奉敕差往西域阿拉伯各国,道经陕西,请哈三为之当翻译、作顾问。出访期间,哈三“揄扬威德,西夷震砻。及回旆,海中风涛横作,几至危险,乃哈三吁天,恳恳默祷于教宗马圣人者。已而,风恬波寂,安孕得济。”为此,郑和归国后给哈三很大资助,重修了西安清净寺。《万历重修清净寺碑记》的上述记述,加有过分夸大哈三吁天之嫌,但也反映出这位掌教当时确实发挥了自己“通国语”、“佐信使”及安定人心于危险之中的作用。

蒲日和,字贵甫,泉州人,*。宋末泉州市舶使蒲寿庚家庭后裔。热心信奉***教,曾在元末与金阿里同修泉州清净寺。蒲氏家庭为东南地区航海世家,熟知海外事务,故蒲日和被郑和起用,参加了永乐15年的第五次出访,先后访问了波斯湾、阿拉伯半岛、非洲东海岸的国家和地区。行前,郑和曾到泉州灵山圣墓前行香游坟,蒲日和为之记立碑文,为后人研究郑和下西洋史留下了珍贵的第一手资料。归国后,蒲日和被加封为泉州卫镇抚,并负责管理灵山圣墓。

除上举马欢、郭崇礼、费信、哈三、蒲日和等五人外,在郑和的下西洋船队中还胡其他许多不知名姓的***。他们以自己的***身份和熟悉阿拉伯语的专长,为中国与阿拉伯文化交流做出了贡献。据《瀛涯胜览》载,宣德五年郑和第七次下西洋时,曾选差懂阿拉伯语的七个通事,赍带麝香、磁器等物到麦加,往返一年,“买得各色奇货异宝、麒麟、狮子、驼鸡待物,并画《天堂图》真本回京。其默伽国王亦差使臣将方物跟同原去通事七人献赍于朝廷。”这七位通事,事实上是组成了一支古代中国***教朝觐团;他们携带回京的《天堂图》真本,恐怕是我国最早的一份麦加克尔白画图了。

贺兰雪2005-07-2204:11PM

--------------------------------------------------------------------------------

明王朝"第一夫人"马秀英

朱元璋赶跑了元顺帝,当上了明朝的开国皇帝。他封自己的结发妻子马秀英为皇后。马氏是郭子兴的干女儿,朱元璋正是因为当了郭子兴的干女婿才一步一步的抬高了自己的身价,从一个亲兵爬上了皇帝的宝座,朱元璋因此非常感激妻子马秀英,两人的感情非常好。

朱元璋和马秀英刚结亲时,一看马秀英的一双大脚,还真觉得有点头疼,马秀英看出他的心思了,就说:“我也不嫌你长得象个丑八怪,你也别嫌我大脚。咱们两个两将就吧

。”这马皇后是一个没有缠过足的大脚女人。

可别小看这“缠足”,在我国的封建社会里,如果谁家的姑娘不缠足,长出和男人一样大小的脚来,这姑娘即使长得再漂亮,身材再苗条,也会被别人看作丑八怪。当时就流行这么一句话:“姑娘脚大,难找婆家。”姑娘们必须要有一双“三寸金莲”的小脚才算得上漂亮。

马皇后小时侯怎么会不缠足呢?原来,她的父亲马公和郭子兴同是*人,经常随郭子兴外出打仗,而她的母亲死得特别早,家里没人照顾马姑娘,所以马姑娘的脚也就没有缠。马皇后当姑娘的时候,别人给他起了一个绰号,叫“马大脚”。她当了皇后,别人自然不敢这么叫了,可仍然还有很多人在背地里暗暗叫她“大脚皇后”。

别看马皇后脚长得特别大,心眼儿特别好。她很聪明,又很善良,温柔体贴,为人纯朴,也很有才干。朱元璋并不因为这双大脚就讨厌她,而恰恰相反,朱元璋非常喜欢她。早在朱元璋还在郭子兴帐前听令的时候,这夫妻二人的感情已经非常深厚了。那时,朱元璋深得郭子兴的信任,军营里无论出了什么事儿,郭子兴都喜欢找朱元璋商量商量。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朱元璋受到许多人的嫉妒。

最嫉妒他的要算郭子兴的两个公子郭天叙和郭天爵了。这两个人本来就没有多大本事,但却依仗自己的父亲是个大元帅而横行霸道,他们很害怕父亲将来把兵权交给朱元璋,就想法设法地对朱元璋加以陷害。郭子兴和他父亲郭公一样贪财,如果他的部将把得到的战利品送给他,他就会非常高兴。而相反,如果他得知哪位将军把得来的战利品据为己有,不孝敬他一点,他就会心怀不满,弄不好将官们还会遭到杀身之祸。朱元璋军纪非常严明,不许手下的官员抢劫财物,他自己当然也没有什么可以用来孝敬郭大元帅的了。天叙和天爵兄弟俩就在这方面大做文章,经常在父亲的面前说朱元璋的坏话,说朱元璋得了如何如何多的珠宝,但却不献给父帅。时间一长,郭子兴也就信以为真了,对朱元璋也就渐渐冷淡起来。天叙和天爵看在眼里,喜在心上。

这一天,狠毒的兄弟俩竟想除掉朱元璋。他们把朱元璋骗进帅府后面堆柴草的一间小屋里,把门窗都锁了起来,想活活地饿死他。朱元璋饿了想吃东西却没人给他送来,想出又出不去,就这样在小屋里整整饿了三天,滴水未进。一直到了第四天的早上,一个做饭的老军到后院取柴,这才发现了被锁在屋里的朱元璋。朱元璋向老军诉说了原由,并请他去给马氏送信儿。马秀英得知了这个消息,急忙来到后院看望丈夫,问他犯了什么罪,竟遭到这样的惩罚。朱元璋虽然明白是那俩个公子搞的鬼,但又不知道这是不是郭大元帅的意思,所以夫妻二人仍然不敢声张出去。就这样马秀英每天偷偷地给丈夫送饭。这一天,马修英又拿着刚刚烙好的大饼去给丈夫送饭,还未走到后院,突然发现张夫人带着一群丫鬟在前面游玩。慌得马秀英急忙把热乎乎的大饼塞进了怀里。张夫人看到马秀英神色慌张,怀疑又出了什么事儿,就上前来询问。马秀英垂头不语,只是默默地流泪。这时,张夫人发现马秀英怀里冒出一股股热气,急忙上前解开她的衣服。张夫人发现了大饼,惊得目瞪口呆。马秀英见事情暴露,只好对张夫人诉说了真情。张夫人不相信丈夫会干出这种事情来,就立刻到前院找丈夫对质。郭子兴听了也大为惊讶,他怒气冲冲找来两位公子,当着众人的面大加训斥,又每人重重的责打二十大板,算是给朱元璋出了一口怨气。但从这以后,马秀英的胸前留下了一块马掌大小的伤疤,这就是被烙饼烫伤留下的,这伤疤也成了他们夫妻之间恩爱的象征。

马秀英是个聪明人,他从义父、义母的交谈中,听出了是义父怀疑朱元璋把得来的财物占为己有,马秀英很了解丈夫,她知道自己的丈夫从来不抢百姓的财物,从战场得来的战利品都分给手下的将士,自己从来不私藏什么珠宝。但她也知道现在过的是寄人篱下的生活,应该委曲求全,于是她便瞒着丈夫,经常把自己的金银首饰送给郭大元帅和张夫人,假说是朱元璋让她孝敬大帅夫妻的。这样,朱元璋才得以平安无事。

平定天下以后,马大脚当了皇后,而朱元璋自从当上了皇帝,脾气变得越来越大,动不动就要杀人。马皇后对丈夫很不放心,她经常劝说朱元璋遇事要冷静,不要轻易处罚部下。每逢朱元璋发了脾气,在马皇后的劝阻下,不知使多少忠臣得救。

宋濂是一个很有学问的人,他做过太子朱标的教师。年轻的时候曾随朱元璋南征北战,给朱元璋出了不少主意,也算一个有功之臣了。朱元璋真是杀人红了眼,这一天又借口宋濂谋反,要处死宋濂。朱标一听非常难过,就亲自到父亲面前给宋濂求情。朱元璋很不高兴,脸色一沉说:“等你将来当皇帝再赦免他吧!”

朱标见求情不准,又觉得愧对自己的老师,竟去投水自杀。幸亏被一个老太监及时发现,这才保住了一条性命。晚饭的时候,朱元璋和马皇后同桌进餐。马皇后脸色抑郁,满脸愁容,朱元璋关心地问他是否身体欠安。马皇后轻轻摇了摇头,叹了口气说:

“老百姓家请个教师,还要让儿子一辈子尊敬他,更何况我们帝王之家呀?而你却无缘无故地要杀宋濂!我们没有按照教师的礼节来对待他,我感到心里非常难过,因此,这饭也吃不下去。”

马皇后说着说着,两只眼里滚下一串串伤心的泪珠儿。

朱元璋也放下了筷子,沉思了半天,觉得自己这样做确实对不住那些为自己效力的忠臣们。第二天便赦免了宋濂的死罪。

马皇后虽说人在深宫,但却也是整日操劳,日夜为国家大事劳神费心。几年之后,马皇后病倒了,朱元璋和大臣们都心急如焚,四处访名医,求仙药,盼望皇后的玉体能早日康复。但马皇后深知丈夫的缺点,她知道,如果给自己看病的医生不能把自己的病治好,朱元璋一定会重重地惩罚他们,所以,他从来不让任何医生给自己看病,也不吃任何药,无论朱元璋怎样劝说,马皇后就是不听。她宁愿自己病死,也不让一个好人受到冤枉,马皇后的心地是多么善良呀!

马皇后不求医,不吃药,病情很快就恶化了。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这位贤惠善良的皇后离开了人间,死时才五十一岁。

马皇后一死,朱元璋和大臣们都很伤心,不少大臣们都得到皇后的恩惠,受到皇后的庇护,他们都为失去了这样一个善良的人而感到难过。朱元璋更是伤心,哭得悲悲切切,他发誓以后再也不立皇后了。

大脚皇后马秀英,给后世留下许多佳话,朱元璋建立大明朝,大脚马皇后功不可没。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修真武侠小说相关阅读More+

编造谎言成真:开局忽悠老子修仙

十二月生肖

穿越千年来爱你

风雨夜跟你走

枭士无双

惜笔泼墨

向暗之路

俗仙

这个大佬画风不对

墨泠

神医出山

曹梦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