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山堂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404章 自然与科学(二合一),大明孽子,南山堂,海棠书屋),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当朱瞻基和张辅讨论着岭南书院的时候,朱瞻墉也在跟于谦和杨士奇讨论着类似的话题。
经过了几年的发展,不管是于谦也好,杨士奇也好,都已经感受到了岭南书院给越王党带来的好处。
不说帮助匠人提升识文断字的水平,为各个作坊提供高学识的人才。
单单那些技术创新和新的一些理论给作坊带来的影响就非常的巨大。
可以说越王党在岭南书院上面投入的大量资金,已经陆陆续续的在回收。
并且要是把一些成果的收益算进去的话,那岭南书院也是一个盈利单位了。
“于谦,对新技术和新发明上面有创新的匠人和教谕给予奖励,这是一个有效的措施。”
“但是这更多的都是结果导向的情况,我们有必要考虑从源头上开始鼓励大家去努力。”
“特别是有一些算学和物理学等理论上的东西,是很难直接在技术创新上体现出来。”
“如果我们没有相应的配套措施,很难鼓励更多人进入到这个领域。”
朱瞻墉对大学教育,绝对是非常重视的。
虽然现在的岭南书院,放在后世连一个专科学校的水平都比不上。
但是放在这个世界,绝对是数一数二的存在。
“王爷,我们是不是在各个学院内部,也单独设立一个奖金,每天对相关的成果进行评估之后,发放奖金?”
于谦很快就提出了一个方案。
“这个方案我看行,也很有必要,可以很好的刺激一下各个学院的学员和教谕。”
杨士奇也是感受了奖金的作用。
作为读书人,杨士奇曾经也是不屑于谈钱的。
觉得那样子很俗气。
但是现在他已经完全改变了这个观点。
朝廷要推进各种改革,要改善百姓的生活水平,没有钱肯定是不行的。
“奖金的设立,自然也是有必要的,确实也是能够进一步的刺激大家。”
“不过我有一个不一样的想法,一个可持续更加强,让更多人都能见识到新想法、新理念、新成果的方案。”
朱瞻墉没有在那里绕圈子,准备直接把自己的方案抛出来了。
“王爷,要是有这么好的方案,那自然是最好不过了。”
于谦眼前一亮,颇为期待的看着朱瞻墉。
“自从我们的《大明日报创建以来,如今已经是大明最大的报纸,可以非常方便的将各地的一些新闻展示给读者。”
“甚至在这个过程之中,我们可以有效的对一些信息进行过滤,在上面刊登一些我们希望大家看到的内容。”
“无形之中,对一些事情起到了引导的作用。”
“我准备在岭南书院里头,专门设立一本面向学术圈的杂志,名字就叫做《自然与科学。”
“这种杂志,暂定每个月发行一次,以后根据需要可以调整为一个月两次。”
“在上面,可以刊登岭南书院各个学院的学员和教谕研究的一些新成果。”
“同时也接受各个作坊的匠人以及其他有兴趣的人的投稿。”
“基本上,我们这本杂志就是要引导大明的读书人,大明的匠人去研究自然,研究科学。”
“像是算学的一些新原理,一些新的物资的发现,一些物资的特别属性之类的文章,都可以在上面发表。”
“所有在上面发表文章的人,都可以获得相应的稿费。”
“这个稿费可以有一部分是固定的,另外一部分是跟杂志的发行量相互关联。”
“这么一来,许多人单纯的依靠做科学研究,也能养活自己,甚至发家致富。”
“当然了,最关键的是有了这么一个平台之后,可以更好的宣传一些科学知识。”
“也能让更多的人利用这些科学知识去设立作坊,发明更多的新产品。”
一本专业的学术期刊,对于发展大明的科学技术,显然是非常必要的。
到现在为止,大明还没有任何一本这样子的杂志。
朱瞻墉在这个时候提出来,也算正是时候。
“王爷,这个《自然与科学杂志要设立起来,难度不是很大。但是要搞好,恐怕就没有那么容易了。”
“那上面刊登的东西,肯定是比较枯燥的。”
“一般的人,哪怕是识文断字,也看不懂上面的东西,也没有兴趣去了解上面的东西。”
“这么一来,这个杂志的销量就不可能很好,投稿应该挣不了太多的钱。”
于谦说出来了自己的担心。
既然朱瞻墉要搞,他肯定是希望搞好的。
但是他没有什么信心。
这个杂志,到时候连《大明日报一成的销量,肯定都是达不到的。
甚至连百分之一的销量都达不到。
到时候成绩很难看,他面子上也过不去啊。
“这个杂志的销量肯定是不能跟一般的报纸比较,不过销量比较差,我们也不是没有办法去提高。”
“只要让大家充分的意识到了学习杂志上的东西,对自己有好处,自然就会有更多的人主动的去学习。”
朱瞻墉脑中快速的思考,看看怎么样才能最方便的把杂志的销量提上去。
“你们有没有什么好办法让更多的人主动购买学习《自然与科学杂志?”
朱瞻墉在思考的过程当中,也问了问杨士奇和于谦。
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嘛。
“王爷,除非这本杂志的价格很低,那么有些人可能会把它当成是识文断字的书籍买回来学习。”
“这种情况下应该会有不错的销量。但是售价太低的话,肯定会亏本。”
“卖的越多,亏得越多,也是挺尴尬的。”
于谦这么一说,旁边的杨士奇也忍不住点头道:“百姓都是非常现实的,对他们有眼睛立马可以看到好处的事情,他们才会积极的去跟进。如果只是单纯的在画大饼的话,那么百姓们估计没有多少会心动的。”
“当然了,我们面向的读者主要应该是读书人和匠人,对于他们来说,看这些杂志是否会浪费时间,其实也是一个问题。”
很显然,杨士奇不是特别的看好杂志的发行。
这种纯粹的学术性质杂志,不像是《大明日报那样子可以大量的打广告,最终实现盈利。
朱瞻墉想要达到的目的,实在是太难达成了。
“主观上他们没有学习的动力,那么我们就让他们被动的有这方面的动力嘛。”
朱瞻墉脑中,慢慢的有了一个主意。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