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魂0817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三百六十七章 创业之路(一),1988从芯开始,海魂0817,海棠书屋),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年,全国性的创业狂飙席卷而来。

在整个华夏,每天有多家公司成立,每分钟就诞生一位创业者。

全国家风投机构,比星巴克还多。

有亿的风投资本,投向各种类型的创业项目。

瞬时间,超过万辆的外地车子,涌进燕京的大街小巷,挤入了网约车市场。

只要能想得到的行业和领域,都有尝鲜者跃跃欲试、热火朝天折腾着。

创业者们不分昼夜,端坐在创业咖啡馆里,激情万丈、唾沫横飞聊着商业计划书和宏伟蓝图。

有一条当下很时髦的应景广告,令所有创业者心有戚戚焉:

创业者吭哧吭哧布置着新办公室,来访者随口问一句:想把公司折腾多大

创业者坚定地从牙缝里挤出两个字:“上市!”

互联网创业的念头,勾搭着职场上大批像贺凡这样的离职和失业的白领。

撺掇项目、找天使、一轮轮融资、成为独角兽、最终上市套现,成为了所有人崇拜和信仰的套路。

创业,瞬间成了华夏许多普通人在这个年代的规定动作。

受到滚滚而来的创业大潮影响,贺凡和萧雅兰终于下定决心,破釜沉舟,把原来在东三环的那套三居室,在海淀区置换了一套三居室,这样一来,省去了每个月的银行按揭。

为了节省汽油费和停车费,把车子也给卖了。

年春节之后,在位于燕京理工大学附近的一栋写字楼里,租了一百多平米的办公室,并从母校招了十几名在校大学生。

当年,大学校园里学生们创业的气氛非常浓。创业公司从校园招人非常容易,大把在校学生,乐意跟着一起做创业梦。

贺凡和萧雅兰满怀信心,斗志昂扬,在开业的那一天,宴请了几位大学老师、同学,曾经要好的同事、朋友,还有朋友介绍的朋友。

看着眼前的好一派景象,贺凡坚信,在不远的将来,自己一定会站在时代的风口浪尖上,成为行业的翘楚。

模仿前人的经验,十几个大学生开始按照贺凡的规划,没日没夜做内容。随后,找人帮助刷数据,刷流量。

几个月下来,感觉火候差不多了,贺凡就开始火急火燎的折腾融资的事情。

在那个时期,所有投资人都有一个共识:

所谓的趋势和风口,以及成功的商业模式,都是对既往历史的沉淀和总结,没有人真的可以预测未来。

真正的预言家,就是创业者自己。

其实,现实的世界根本没有风口,只是一群创业者先跑起来,带动起来的一股风。

贺凡自认为,以当年投资机构一抓一大把、满世界都飘着钱的盛世荣景,给人洗车的项目都能融到资。

自己名校名企出身,而且是注册资金万、实际缴纳万的十几个人的正规公司,融资的事儿肯定手到擒来。

经圈内朋友介绍,贺凡这辈子真正认识的第一个投资人,四十多岁,人称姜爷。

姜爷从小生活在燕京南城胡同里一个鸣虫世家,据说他祖上曾经是清朝宫廷的虫把式。

小时候跟着爷爷学习份虫,是燕京鸣虫圈子里有一定的名气份家。

官园和十里河鸣虫市场里的很多商家,每年冬季都卖着姜爷的油葫芦、蛐蛐和蝈蝈。

在改革开放初期,姜爷南下到南方沿海一带,认识了不少那儿的朋友,包括后来轰动华夏走私大案的主犯赖某某,跟姜爷都是哥们相称。

正因为结识了这帮朋友,姜爷靠着卖鸣虫赚来的钱,投入到俄罗斯边境贸易中,做起了服装、旅游鞋和电子表的生意,赚了不少钱。

姜爷为人豪爽,讲义气,做生意很务实,讲究共赢。

九十年代末,在燕京南城开始了房地产生意,虽然在燕京众多的房地产商中排不上号,但以手头掌握着大把现金而出名。

这几年来,投了不少网游动漫和生态农业类的项目,在天使圈里以眼光稳准狠而出名。

看不上的项目,他瞧都不瞧一眼。一旦看上的,则穷追不舍。

这两年,来自华夏各地的求见者络绎不绝。

贺凡通过朋友,总算提前跟姜爷约好时间,在燕京国贸大厦西餐厅包间面谈。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都市小说小说相关阅读More+

一剑凌世

苕巴巴

开局成扑街导演,我要退出江湖

麻雀之泪

我在凡人垂钓诸天

瘦瘦瘦瘦瘦子

悠闲人生从小金刚身开始

我是多余人

吞噬星空之时光梦魇

江畔独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