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5章 汉代完整的教育体系搭建!
恒安德佩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395章 汉代完整的教育体系搭建!,三国从忽悠许褚当小弟开始,恒安德佩,海棠书屋),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北海郑玄”
“嗯。”
嘶—!
荀彧闻言震惊,不自禁倒抽一口凉气:“主公,您若是当真能邀请到北海郑玄来我东郡办法,毫无疑问,天下学子必将云从。”
“不过”
话锋一转,荀彧不客气地泼了一盆冷水:“郑老可是儒林的泰山北斗,天下间不知多少有名望的人相邀,他却从来没有答应过。”
“即便主公如今在士林中颇有威名,竖碑仪式、儒林大会尽皆是当世美谈,但想要邀请郑老来东郡,恕属下直言,难如登天。”
汉末时代的儒林划分为两个派系。
其一:古文经学派;
其二:今文经学派;
两个派系相互不负,斗得是死去活来,尤其是汉灵帝在位期间,争得更是面红耳赤,双方恨不得打起来。
但有这么一个人,却是精通古文经学、今文经学,号称两大学派的集大成者,此人便是北海高密的郑玄,真正的儒林泰山北斗。
即便是蔡邕、荀爽这样的清流大家,在郑玄的面前,也只能称之为晚辈,郑玄在汉末时期的清流界中,绝对是最顶尖的学者,他开创的郑学,甚至对后世颇有影响。
毫不客气地说!
郑玄!
在汉末三国时期的儒林,便是一杆号召士人的大纛,只要他能够来东郡办学,天下间追随学子必定是多如牛毛,甚至比雒阳城中的太学,都不逞多让。
汉朝非常注重教育,有着一套近乎于完整的教育体系,尤其是在汉武帝实行“独尊儒术”的政策指导下,汉代的官学和私学都得到空前的发展。
汉代官学分中央官学、地方官学两大类。
中央官学有大学性质的太学,有特殊性质的鸿都门学、四姓小侯学等;
地方官学按行政区划,郡国设“学”,县道邑设“校”,乡设“庠”,聚(村落)设“序”,其程度已有高低之分。
据史料记载:郡国学是由蜀郡太守文翁(约公元前0—前20年)首创。
蜀地因文化落后,太守文翁为淳化民风,选派小官吏到京师长安太学学习,学成归蜀,委以官职。
文翁还在成都市中,修筑学舍,招收下县子弟入学。
数年后,蜀郡为之一变,可与文化较发达的齐鲁之地媲美。
汉武帝曾嘉奖其成绩,下令“天下郡国,皆立学校官”,地方官学遂日见推广。
随后,汉平帝元始三年(公元3年),命令郡国普遍设立学官,规定“学”与“校”设经师一人,“庠”与“序”设孝经师一人。
从某种意义上而言:
序,相当于现代的幼儿园;
庠,相当于现代的小学;
校,乃是初中;
学,乃是高中;
而朝廷的太学,便是主授儒家经典的大学;
而鸿都门学,便是主授琴棋书画等才艺的艺术类大学;
这些实实在在的组织机构,共同支撑起了汉代的教育体系,也为刘铄普及教育打下了最为坚实的基础。
毕竟,有了这些东西,可比刘铄从零开始搭建教育体系,要强上太多,也更容易根据不同的程度,设置不同的教学内容。
当然!
汉代主要是传授儒家经典,而刘铄将来要创办的教学环境,绝对不会只是儒家这般简单,而是要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诞生先进的思想。
而只有把教育内容、体系重新搭建起来,也才能逐渐把科举制提升日程,这是需要一步步走出来的,而非头脑一热,便能实施。
这件事刘铄在当年流浪天下时,便已经在考虑了,只是一直没有机会实施,现在好不容易等到了机会,他是绝对不会轻易放过的。
郑玄固然难请,但刘铄绝不放弃!
刘铄长出了口气,双目灼灼地凝视着荀彧:“文若,即便再难,我也要把郑玄请回来,即便是绑,也得把他从北海绑回来。”
“绑”
荀彧听得是心惊肉跳:“主公,您可干万别做傻事啊,郑老不比寻常人,绝对不能动粗,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哈哈!”
刘铄仰天哈哈一声,半开玩笑地道:“文若放心吧,不到万不得已,我是绝对不会轻易动手的,况且我相信,郑老虽然清高,但他坚持教书育人,必是心怀天下,有大志向之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