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茂行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675章 御前会议,1850再造中华,左茂行,海棠书屋),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肃顺敢说敢做,一向是出了名的。可今天的御前会议上,他竟然劝咸丰与中华帝国暗通款曲,共同对付英法俄列强。这在一班守旧大臣看来,不免有些骇人听闻。就连端华、载垣、陈孚恩、杜瀚等几个肃党,也觉得肃顺此议过于突兀,令人费解。
协办大学士周祖培是河南商城人,也是肃顺的政敌。他曾与肃顺同堂为官,肃顺认为周祖培是个老顽固,对他多有欺侮。
此时,周祖培义不容辞,站起来奏道:“皇上,臣以为,粤匪为心腹之患,夷人为肘腋之患;粤匪图我之心急,夷人图我之心缓。
“大清与粤匪,不是你死,就是我亡。他们的话,万不可信,更不可与之结好。况且,大清乃天朝上国,军队扬威朝鲜,岂能向夷人示弱?
“臣以为,大清应当整军备战,让洋人知道清军的厉害,让洋人看清楚大清的实力……”
周祖培话还没说完,肃顺便粗暴地打断了他,说道:“臣以为,周祖培所言,实乃昧于形势。英法贪利,所求不外乎开口通商。而开口通商,于大清有利无损,可增加关税,亦可促进工商业。
“况且,若要与英法开战,就要有开战的本钱。英法船坚炮利,大清水师根本就不是洋舰的对手。沿岸的炮台看起来坚固,其实也是虚有其表,如何抵挡如狼似虎的英法联军?”
清朝的礼制特别严格,君臣奏对时,提及大臣名字,不论其职位高低,都必须直呼其名。
肃顺跋扈,大臣们都不便反对,偷偷瞧向咸丰。只见他面色苍白,神情忧郁,疲倦得不愿说话。
这时候,惇亲王也站了出来,他是咸丰的大哥,为人粗中有细,说道:
“肃顺此言差矣。开口通商于我有利无损,简直荒谬。照你这么说,英法联军兴师动众,是为了给我们好处,我们却不识好歹了?”
论血统亲疏,惇亲王与咸丰最为亲近。他颇有康熙时期十三王爷胤祥的侠风,只可惜为人粗疏,不喜读书,有侠骨、侠风而无侠才、侠识。
惇亲王抓住肃顺话中的漏洞,堵得肃顺无法反驳。偏偏这位惇亲王体察民情,甚至降尊纡贵,常与贩夫走卒来往,很受臣民的爱戴。肃顺对他颇为忌惮,向一旁的端华使了个眼色。
端华是肃顺的哥哥,因是嫡长子,袭有“郑亲王”的王爵。肃顺则是庶出,没有爵位,却凭借着真才实干,成为咸丰朝炙手可热的的大权臣。
端华的富贵,一半靠生得好,一半靠肃顺所赐。他兼有内务府大臣、步兵统领、镶蓝旗汉军都统、崇文门正监督等多个职务。
这么多职务中,最重要的有两个,一个是步军统领,另一个是崇文门正监督。
步军统领类似于前朝的九门提督,掌管京城治安,享有在内城调兵的大权,类似于后世的卫戍区司令兼公安局长。
崇文门正监督负责监管京城崇文门关税、京城商税及田房契税与其他商税。崇文门税关,是北京最大的税关,关税收入亦是京城一大收入。
崇文门正监督掌管京城财税,手上的流动资金很多,关键时刻,往往会发挥意料不到的作用。这个紧要的位置,通常由内务府大臣或者六部尚书兼任。
端华会意,反驳惇王道:“开口通商,不尽然是有利无损,至少是利大于弊。英国贪利,法国兼为传教,皆为远患而非近忧。俄国则对领士欲壑难填,实乃我心腹大患。
“粤匪正在西南用兵,一时间不可能向北用兵。是故,大清可以集中精力对付英法俄列强。而以大清之实力,只能对其一,不能对其二,更不能对其三。
“三权相害取其轻。臣以为,应当优先对付沙俄,从朝鲜调遣兵马北上黑龙江,交由黑龙江巡抚奕山指挥,积极防备沙俄。”
端华刚说完,另一员肃党骨干、咸丰恩师杜受田遗子杜瀚,越班奏道:
“大清对付英法并无把握,更无胜算。相反,俄国刚在克里米亚战争中失利,实力受损,外强中干。他们又远隔万里来到中国争利,粮饷不继,势难长久。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