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9章 索尔维之邀
三秋空城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499章 索尔维之邀,游走在晚清的乱世理工男,三秋空城,海棠书屋),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第499章 索尔维之邀</p>
大清临死的这一年,真是自己给自己埋了不少土。</p>
按照立宪的流程,组建内阁是非常重要的一环,清廷终于发布了第一届内阁成员名单。</p>
总理大臣是咱们熟悉的超级贪财小能手庆亲王奕劻。</p>
要只有他这么一个皇族也就罢了,但细看这个名单,皇族人员竟占了7个!超过一半!</p>
另外还有两个满族,都是与皇族关系非常近的:第一个是那桐,人家姓叶赫那拉;另一个是荫昌,陆军大臣,也就是名义上全国陆军的头头。</p>
而汉人大臣只有四个:徐世昌、梁敦彦、盛宣怀,还有唐景崇。</p>
反正名单怎么看怎么怪,皇族名额高得离谱,所以被称为皇族内阁。</p>
就连庆亲王奕劻自己看到后都傻了眼。</p>
这位摄政王载沣实在是太爱一拍脑门就下决定了,老油条奕劻只想安安稳稳地敛财,如此一来不就是把自己推到风口浪尖了?</p>
所以他请求摄政王载沣收回成命,自己也无法胜任内阁总理大臣。</p>
载沣以为庆亲王在搞谦让几遍的作秀,于是果断拒绝了奕劻的辞旨申请。</p>
奕劻只能再次亲自找到载沣,苦口婆心道:“摄政王,如今乃立宪初始的关键时期,万万不可以皇族内阁为发端,以辜负皇上、太后和天下臣民厚望。皇族内阁既不利于天下,更有害于皇族。”</p>
载沣不以为意:“本王已经下了决断,必然不会撤销。且立宪讲究的不就是天下人人平等,凭什么只有汉人能当内阁大臣,我皇族人员就当不得?”</p>
奕劻听后人都傻了,这什么逻辑!</p>
突然又开始讲公平了?不是自欺欺人嘛?</p>
奕劻还想说话,载沣打断他道:“庆王爷,你现在考虑不应是要不要当内阁大臣的问题,而是与盛宣怀尽快研究铁路收归国有之事。此乃内阁成立的第一件大事,如果办成,天下还有什么可以质疑的?”</p>
奕劻无话可说,只好领旨:“臣知道了。”</p>
他都懒得像以前在慈禧面前自称“奴才”了。</p>
接着,载沣又招来内阁大臣中的汉人唐景崇,对他说:“义务教育的推行应加快,你可有对策?”</p>
唐景崇说:“摄政王,当今国库空虚,教育用钱巨大,臣以为仍需采取地方自治之制。”</p>
载沣挺不愿意听到“地方自治”几个字,当年太平天国时,朝廷让地方自治组织团练,让曾国藩、李鸿章等人崛起的往事还历历在目。</p>
但仔细想想,他觉得可以像把北洋“收回来”一样操作:先让地方自己搞着,到时候把重要官员替换成自己的不就成了?</p>
聪明啊!</p>
载沣为自己的想法洋洋自得,感觉治国没啥难的,不就是“治大国如烹小鲜”嘛,先让地方小火炖着去,以后再盛到自己这口大锅中。</p>
想通后,载沣对唐景崇说:“就依爱卿的意思去。”</p>
唐景崇只是个老老实实的官员,甚至都可以看作载沣照顾汉人的一个内阁名额。</p>
唐景崇当过多年学政,不过并没有办现代义务教育的经验,于是下旨从各地抽调人才,成立一个中华教育会,采取间接管理的策略。</p>
他选的人很准:有张謇、李谕、严范孙、唐文治等,几乎网罗了清末最懂新学教育的一批人。</p>
张謇得从上海赶过来,而严范孙和唐文治次日便到了京城,大家都是老熟人,在李谕的府邸先聚了聚。</p>
李谕对这项任命还挺诧异,问道:“朝廷怎么突然这么着急?”</p>
严范孙伸出手指头数着说:“按立宪原计划,六年后必须使全国识字率达到总人口的5%,即2000万人。可去年学部进行了一项统计,发现当年全国在校学生数不过100多万,加上社会粗通文墨者,不过300万人,离目标太远。”</p>
唐文治说:“实现工业发展,5%识字率已经是很低的限度,不然立宪的其他举措更难推动。”</p>
严范孙说:“学制一事,自从废除科举起,这么多年一直没有完成彻底转变,各地民怨沸腾,甚至不少省份早就有了离心。”</p>
李谕说:“实际上,我这几年兴办学校,确实没有听到过几次学部的声音,更别提支持。”</p>
“就是说嘛,都是我们自己办,”严范孙说,“学部已无法号令地方,有些省份准备自发成立教育总会。正因如此,学部感到自己的权威受到巨大威胁,为扭转被动局面,匆匆成立这么个中华教育会。”</p>
李谕有点明白了:“就是想模仿日本高等教育会,实际上还是个官办组织,是学部的咨询机构。”</p>
唐文治说:“帝师看得很透彻,此机构与皇族内阁简直一脉相承,是个不折不扣的笑话!朝廷又想放权地方自治,又不甘心彻底当个旁观者。”</p>
李谕问道:“那你们怎么还跑来京城开会?”</p>
“旨意都下达了,总不能一点面子都不给,”严范孙说,“先装装样子,主要是想来见见疏才兄弟,顺便聊聊天。”</p>
李谕笑道:“想聊天不简单,以后我给两所学校多安几部电话。”</p>
严范孙说:“电话是好东西,与疏才兄弟的电报机相结合,再方便不过。”</p>
唐文治接着说:“自从袁大人托病回乡、张之洞大人逝去,朝廷这段时间的决定越来越像纸上谈兵,根本不考虑实际情况。学部只知道摊派任务,甚至不懂‘单级教授法’,伱说可笑不可笑?”</p>
“单级教授法”就是不同年级混编,在教师资源严重不足的前提下,是个有效的缓解手段。</p>
李谕当年招募荷兰教师,也是因为荷兰的教师制度同为一个人教很多科目、很多年级,水平比较高。</p>
历史上这个制度是1909年左右刚从日本引进的,还是比较适合早期国内的。</p>
总之,李谕、严范孙、张謇他们办的学校教授内容是比较现代化的。</p>
而朝廷定的学制,却一点都不像义务教育,更像“权利教育”。启蒙教育的内容不多,更就是一大堆忠君、愚孝的思想内容。</p>
地方办教育的大都是有识之士,根本不会采纳这套制度。</p>
唐文治说:“朝廷设立中华教育会也算不上大事,还是这套内阁制度让人无法接受。”</p>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