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吃小南瓜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四百四十五章 主设计结束,审查组到来,规则系学霸,不吃小南瓜,海棠书屋),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赵奕说出了设计想法之后,研发组就针对材料和设计两方面进行论证。
设计方面还是由孙磊和赵奕负责,另一个参与的人就是周庆,周庆诠释了什么叫重在参与,他只是说出了个想法,赵奕针对想法扩展做出了可行方案,他也不懂什么构造、设计的问题,大部分时间都是做的端茶倒水的工作。
不过赵奕还是让周庆一起参与,毕竟是周庆提供的想法。
研发来说,想法或者说创造力,才是最重要的,没有想法就什么也没有,周庆只是提供了想法,但有了他的想法才有了设计。
这就是研发贡献。
材料方面就是由李荣茂和张洪涛负责了,他们需要一起研究什么材料符合要求,并详细列出符合要求材料的性能、参数指标等等,他们不只是要列出一种,而是要列出很多种,做一份优缺点的分析报告。
接下来的三天时间,研发组都在做这项工作。
三天时间足够设计定型了。
最终他们拿出了一个设计和材料都符合要求的方案,敲定了放气活门的设计方案。
那么接下来孙磊的设计方案,只剩下最后一个问题没有解决--
管道问题!
压气机处在涡扇发动机的中间位置,距离喷气口间隔着燃烧室和涡轮组,管道要布置在喷气口并行的位置,等于是横跨了半个发动机长度。
这个距离实在是太长了。
因为发动机内层的包-皮,需要承受很高的温度和压力,最低都是由钛合金构造的,多上几个内部的管道会增加很多重量,而放弃活塞所能提供的动力十分有限,即便是运行的时候,能达到主体喷气口的百分之五,就已经是理论上最高值了。
这个动力其实也不低,因为战机减速的时候,肯定会大大降低燃料的供给,有放气活门提供的辅助动力,就能再进一步降低了燃料供给。
但是相当于给发动机增加的重量,设计并行喷气口的管道,肯定就得不偿失了。
归根究底还是一个设计的问题,但管道并不像是放气活门,可以采用很精妙的设计弥补其他问题,两点之间直线距离最短,长度问题上采用更精妙的设计,也很难起到什么效果。
当然,方案还是有的。
袁海涛说了个想法,他认为可以直接把排风口放在二级风道中,涡扇发动机并不只有一个风道,内部主风道是发动机动力来源,内部各种部件都是为主风道服务的,二级风道在主风道的外层,设计的目的主要是因为最前方风扇占据面积太大,而中心的压气机占地面积太小。
战机飞行速度很快的时候,高速的空气就无法全部从主风道通行,发动机本身就成为了巨大的阻力,于是就设计出了二级风道以及最外层的三级风道。
当风力升高到一定程度,二级风道的风口就会被打开,空气可以从二级风到直接通过,同理,风力再高的时候最外层三级风道也会被打开。
如果放气活门的排风口,直接放置在二级风道的内部,就可以把高压空气直接排放到二级风道,顺着风道排出到出风口位置。
这个想法直接被赵奕和孙磊否定了,因为高压空气排到二级风道,就无法起到增加推动力的作用,之前的设计还有什么意义?
所以,放气活门儿的排风口只能放在一级通道内部,最好排出高压空气还能起到其他作用,比如进入燃烧室推动燃料燃烧。
“排入燃烧室不可能。”
孙磊直接摇头,“燃烧室的温度太高,高温会顺着排风口反冲击到管道内部,很容易造成损坏。”
赵奕点头道,“燃烧室不用考虑,我们还是要把排风口,加在喷气口的边缘。”
“可以这样。”
他仔细思考了一下,说道,“重新设计一下主风道外层、二级风道外层,尽量拉近燃烧室边缘和喷气口的距离,减少可能增加的重量。”
“我们就试一下~”
赵奕敲定了研发方向,其他人也没什么意见,因为他们对于发动机外皮的设计,都完完全全是外行人,就没有一个做过类似的设计工作。
所以一切都要靠赵奕自己,不过对他来说,这个设计难度并不好,其他人做设计需要考虑方方面面的因素,而在拥有足够多的条件,他可以轻易得到理想的设计结构,只用了一天半的时间,他就拿出了一个设计方案。
这个方案是压气机外层设计成弧形,因为两侧的燃烧室很小,压气机对燃烧室形成了半包裹的结构,放气活门的排气管道,就能直接跨过燃烧室,穿过厚厚的涡轮组外层,抵达喷气口边缘位置。
虽然依旧是直线的行进,但管道的长度大大降低,只有原来的四分之一,完全可以设计在内层包-皮中,并不需要再额外假设一层材料。
当然了。
因为内层增加了管道,肯定要对相关部分加厚,总重量还是会有所增加。
“只有最初预计的十分之一,而所能提供的动力和稳定性,增重也是可以接受的。”
孙磊做计算后得出结论。
赵奕倒是非常的淡然,他做设计以后就已经知道结果,计算对他来说没有任何难度,他只是把设计拿给其他人看,象征性的让他们提一下意见,让每个人都增加一下参与感。
最好的结果就是全体通过。
如果有人提出意见也没有关系,适当的简单解释一下,选择性无视就好了。
到此。
孙磊的设计方案,问题全部被修正。
这一套设计被完全敲定,研发组内部庆祝会,大家都来恭喜孙磊的成功,一套设计能被采纳也就代表了成功,周庆也沾了一点‘功劳’,他比孙磊还要受羡慕,因为他真的只是说出了想法,孙磊是做了设计并全程跟着做研发,来了昆仑二组后每天过工作超过十二小时,是付出了很大努力的。
赵奕在庆祝会让大家再接再厉,“我们争取一口气把问题都解决,设计出全新的、最顶尖的风扇发动机!”
“这个项目拖了太久的时间了。”
他很认真的说道,“我真想一口气就做完。剩下的工作也不多了,都努力、加油……”
赵奕对大家的鼓励是发自内心的,但其他人大多都很不理解。
“项目拖了太久的时间?”
“多久?”
孙磊就疑惑的问道,“据我所知,昆仑二组才刚组建吧?”
周庆道,“你来得晚,赵院士说的时间,应该是从我们运来样机算。”
“到现在多久?”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