携剑远行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74章 出身决定前途唐代士人被命运暗中标好,盛唐挽歌,携剑远行,海棠书屋),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说得更残酷一点,贵人家中的奴仆,就算他推石磨已经推到石磨冒烟,磨出来的面粉堆积如山。即便这样的努力,能改变他作为奴仆的命运么?大概是不能的吧。</p>
那时候的人看待这件事习以为常,在我们这些后辈们看来,其实过于残酷了。</p>
方重勇就像是在高铁上跑步,而高适则是靠自己的双腿去跑,结果是注定了的。</p>
他是河北人,河北世家出身,有这一条就够了。</p>
接下来的时间一直到天宝八载,高适都在不断的拓展人脉,往长安的圈子里面挤,只是没闹出什么动静。</p>
一直到这一年,睢阳太守张九皋举荐高适为有道科,三伏至长安,授封丘尉。</p>
县尉是士子们走清流官的起点,当然,是比较差的起点。白居易入仕时的“校书郎”才是高起点,京官清贵,事情少假期多还不会被惩罚,算是士族阶层的保留地,他们严密控制了校书郎职务的分发。</p>
当然,高适这才算真正的入仕为官了,只是起点低,被鄙视(不好理解的话,看做捡贵人丢骨头的野狗就好懂了),管的都是“俗物”。</p>
对政局与时局有着敏锐观察的高适,辞官回长安,去河西幕府寻找机会,并受到哥舒翰的赏识。</p>
话说回来,倒腾来倒腾去,其实高适一直都在圈外原地打转。统治阶层的核心,他从来不曾触碰过,甚至连路都没摸到。</p>
残酷吧。</p>
高适的命运转折,来自安史之乱。</p>
没错,如果没有安史之乱,可以毫不客气的说,他这辈子也就那样了,绝不可能有什么机会,一丝一毫都不会有。</p>
高适开始了他的政治投资。</p>
从前在基层拼死拼活的干,都远不如在李隆基李亨父子落难时跪舔。</p>
这并不可笑,却很可悲,也很可怜。</p>
李亨看到了河北士族的“统战价值”,高适这个典型,可以最大限度的抵消叛军反叛的合法性。起码,是竖起一面旗帜,号召河北士族不与安史叛军合作,朝廷这边给河北士族留了位置。</p>
榜样的力量是伟大的。</p>
这或许也是高适唯一值得大说特说的事情,以我的视角来说。</p>
安史之乱后中晚唐的发展,无不印证着:一个又一个河北“高适”站起来了。</p>
河北世家的“长安梦”,某种程度上说,确实实现了。中晚唐的长安,河北世家子弟轮流为相。</p>
当然了,为了方便将来被黄巢一锅端,他们也都搬迁到长安和洛阳附近居住。</p>
这些人与唐庭达成了战略合作,那自然会失去河北基层的支持。于是河北开始结社泛滥,牙兵崛起,基层互保,顺便在一次次斗争中架空了节度使。</p>
唐庭不但没有统治河北,反倒是让河北世家与河北基层隔绝,失去了河北本地的话语权。</p>
高适个人的努力,在时代的大浪潮面前,是那样的渺小,不值一提。</p>
反倒是印证了“顺时代潮流而动则兴,逆时代潮流而动则亡”的铁律。</p>
而李白的命运——商人阶层谈什么官运,自从他不愿意当李隆基的铁杆舔狗以后,就堵死了自己的官路,不提也罢。</p>
封建社会啊,大家随便想想就好了,可千万别去向往。</p>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