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个名字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329章 敏感话题2,不明不清,第十个名字,海棠书屋),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靠着开中法很多商人都发了大财,其中以山西商人最多,被称作晋商。为什么是山西呢?因为这里从唐宋开始就是边境,始终处于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交锋的第一线,战乱不断。
靠着吃苦耐劳、精打细算和团结一心,山西商人逐渐做大做强,从甘肃到辽东镇,北方所有边关市镇几乎都可以看到他们的身影。
商人逐利就像人饿了要吃饭,不是后天养成的习惯而是本性,只能靠理性、道德和法律压制,无法根除。一旦理性、道德和法律出现了裂缝,天性瞬间就会反弹。
说到这里,不得不再次引用后世一句名言,当利润达到百分之三百时,资本就会践踏世间的一切。
有道是只要思想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朝廷经过商议,决定把向前线运送粮草装备的活儿承包给民间商人去做,做为报酬,事后按照商量好的比率提供盐引,也就是购买食盐异地贩卖的介绍信,或者叫提货单。
在明朝初年,北部边境由于蒙元残余势力不断试图南下,迫使朝廷派遣了大量军力囤驻,这就衍生出一个问题,后勤补给怎么办?
当时北方各省遭战乱波及已久,民生凋敝,人口和农业都还没恢复起来,肯定无力负担边军的补给,粮草、装备都要从大后方北运。
中国历史上的不少朝代都把盐当做禁榷商品,由朝廷专营,不允许私人未经许可买卖。历史又告诉我们,凡是垄断必然产生暴利,获得买卖食盐的许可就成了商人挣大钱的捷径。
<div class="contentadv"> 两边都有需求,自然一拍即合。于是商人们想尽办法把足额粮草装备运到了北方前线,满足了边关将士的需求,同时又拿到了买卖食盐的许可从中获利,这就是从洪武年间推行的“开中法”。
可是受到运输条件的限制,长途贩运大宗货物的损耗很大,同时还要征召大批劳役,让刚刚建立的大明朝廷难以为继。
想追究或者制止这件事,光整治边军和商人没用,他们不过是表象,没有涉及根本。想连根铲除,牵扯面又太广,以目前手中掌控的力量没有把握予以改变,索性就先不打草惊蛇了。
开中法在一段时间内确实解决了边军的补给难题,确保了明初北方边境的稳定。但法律和政策不是真理,有明显的时限性,一成不变的结果就是优点逐渐消失,缺陷越来越大。
当北方边患不再是最大的威胁时,开中法就成了部分官员权力寻租的利器。谁能为他们提供利益,谁就可以顺利得到盐引。谁要是不懂这份人情,就会在取得盐引的过程中困难重重,甚至拿到了盐引也换不到食盐。
刚开始可能只有少数官员这么干,但只要有一个因此获利而不被惩罚,其他官员就会心里不平衡。素质高点的洁身自好,素质一般的干脆有样学样,甚至干的比榜样还大、还花哨。
一旦这种风气形成,想象一下,原本踏踏实实运送物资换取盐引获利的商人是何感受?大家都是人,凭什么你背靠大树好乘凉,我辛辛苦苦跑半天不光没钱赚还可能赔钱呢!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