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个名字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423章 新与旧2,不明不清,第十个名字,海棠书屋),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不知陛下打算建立多少新军,又要几年才能见成效?”对于皇帝给出的制衡办法,王象乾暂时没法做出评价。这么大的事情不是他能单独承诺的,但具体细节,做为兵部尚书必须问明白,否则没法就此展开讨论。
<div class="contentadv"> “以目前朝廷的钱粮,新军不能太多,暂且以三万为数。如果枪械的产量能跟上,差不多一年左右可以成军,二年之内就可以出关作战了。”
聊技术细节就比较容易了,实际上李如樟已经在着手运作了,机械厂那边只要拿到订单,随时都可以把大部分产品的停下来,专门生产火枪。
人员更是现成的,就用海户司的火枪队和御马监的勇士营、四卫营为基础,再从海军以及各地工厂里抽调部分炮手和工人为骨干,先凑个万把人,陆军的大架构就出来了。
所以根本不用编瞎话,在建立陆军的计划基础上略加修改,再打出五成余量,实话实说即可。
“如此之快?”可是王象乾听了之后明显不太相信,今日的战斗场面他算是全程观摩了,胜利的关键并不是兵而是炮。这种火炮的威力太大了,四五十门放在一起用简直逆天,大罗金仙来了也得被轰成渣渣。
可平定边患不是守城,辽东和漠南也不是京城,没有坚城可以固守,也没时间弄这么多大炮一起行军。征集民夫多了朝廷财政吃不消,还容易遭到袭击,民夫少了根本拉不动。
没有了数量足够的大炮协助,新军会比三大营和边军强太多吗?做为兵部尚书,从专业角度衡量,好像就不太值得期待了。
“王爱卿,不要总用老眼光看待问题,朕今日取得的胜利虽有投机取巧之嫌,却也证明了一种趋势,今后的战争不再依靠人多和骑射,而是要靠工厂里的产出。
火炮、火铳和士兵们身上穿的盔甲皆出自工厂,只要数量足够多,一个月就能装备数万人。与弓弩不同,新军稍作训练三五个月即可上阵厮杀,如果与老兵混编战斗力绝不比今日差。
我朝百姓几何?女真与蒙古百姓又有几何?我朝的一名农夫拿上火铳三五个月即可在二百步外射杀任何人,女真与蒙古士兵想拉开硬弓箭不虚发,练三年也十不存一。
假如战场上可以一换一,王尚书不妨算算女真与蒙古的人口能维持多久?如果嫌一换一太夸张,那就三换一、五换一,再算算大明能用多少人口把对方拖死?
通过今日的战斗,朕不敢说训练出来的新军能以一敌十,至少一换一是肯定的。不妨再算一算,困扰了大明二百多年的边患,能否在朕和诸位爱卿齐心协力下得到彻底解决?”
不信是吧?太好了,如果没人提问,洪涛还没机会就这个问题全面展开详细谈呢。现在好了,你感兴趣我有细节,不聊998,也不聊688,连128都不提,直接98,还买一送一,你就说爱不爱吧!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