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个名字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519章 晋商2,不明不清,第十个名字,海棠书屋),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商人们为了赚钱,不辞辛苦四处寻找均需物资,小心翼翼用最小的成本运到边关。朝廷虽然付出了一部分专卖品,却解决了边军的后勤补给,且成本适中,看上去是双赢的局面。
财富本身并没坏处,权力本身也不是恶魔,但这两种东西就像助燃剂和可燃物,只要碰到一起,再加上人,必然会爆发出惊人的能量。在绝大多数情况下这种能量是不可控的,结果自然是摧毁。
其实洪涛并不反对这么做,除了公权之外,法不禁即可为,很合理。如果觉得山西商人赚太多了,朝廷可以及时修改法律,比如严禁用多少年以上的陈粮冲抵什么的。
一一一.二五三.二一四.二二一
而山西商人就是开中法最大的受益者,因为九边重镇中有三座都在山西境内,明朝初中期的威胁也大多来自山西、陕西的的北边,而不是辽东地区。
而有了权力的撑腰,并没让晋商集团心满意足,反而变本加厉起来。因为保护伞不是白来的,是用真金白银换的。换句话讲,交易安全度提高了,但交易成本也随之大幅上涨,很大一部分利润都进了朝廷官员的荷包。
既然从开中法里得不到更多,那就扩展业务呗,最先映入眼帘的就是边境贸易。大明朝廷为了有效遏制北方游牧民族的发展,把双边贸易当成了经济武器,主动控制出口量。
这么一来大部分竞争对手很快就被成本给打趴下了,谁也不敢或者不愿意跑到山西去开荒种田,慢慢的山西和一部分陕西商人就形成了垄断,几乎承包了北方大部分边镇的后勤补给业务。
但山西商人比他想的更为激进,随着生意越做越大,手里的银子越来越多,他们不再满足于只当搬运工了,开始在朝廷里寻找官方代理人。这下把原本还相对公平的交易变成了钱权之间的互利互换,与江浙地区的官僚资本异曲同工。
控制了北方的盐、茶贸易,再加上边境走私所获得的巨额利润,晋商们仍旧不满足,又把眼光盯上了仕途。没错,他们准备培养自己人进入朝堂,然后影响朝臣甚至皇帝的决定,制定有利于晋商的政策。
但很快山西商人就发现了一件事,从内地购买粮食再运到边关损耗还是有点大,于是就尝试着雇佣流民在边关附近开荒种地,玩起了自产自销,称之为商屯。
明代的盐和茶都是政府专卖品,无论在古代还是现代,凡是被打上专卖标签的货物,百分之一万都有特别高的利润。
经过上百年的悉心经营合纵连横,晋商集团在朝堂里的影响力丝毫不亚于浙党、东林党,之所以不显山不露水,甚至没引起洪涛的关注,真不是势力太小,而是所求不同。
晋商集团的官员对政治理想不太热心,也不打算鼓吹任何治国安邦的理念,他们的最终目的只有一个,赚更多钱。只要不影响他们发财,无论是什么派系都可以成为朋友,反之也一样,绝对是敌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