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5章 这才是宝藏
眀智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315章 这才是宝藏,直播鉴宝,我竟成了国宝级专家?,眀智,海棠书屋),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史学界公认,八大山人无后,那这怎么说?
全推翻了。
吴湘有的忙了……
项志清继续往下翻朱元璋、朱棣、朱权、崇祯、马皇后、徐皇后、周后……又是七幅。
如果只论经济价值八大山人传世作品三百余幅,光是上拍纪录就有一百多条,最高的一亿多,最低的也要三千多万。
画上无跋无款,不好推断具体的创作时间,但看画风,不比《不语小像》早,应该画于五十岁之后,已是创作成时期。
反正不管怎么估,都不会比唐寅的那一幅低。
但是,同样的道理,这七幅全是题像,从考证历史的角度考虑,已经不是值多少钱的问题……
项志清收好最后一幅画,欲言又止,犹豫了好久。
其他人也是类似的表情,想说什么,却又不知道该怎么说。
李定安洒然一笑“放心,没准备卖!”
众人神情一松,竟齐齐的吁了一口气。
何安邦如释重负,拍了拍李定安的肩膀“不卖就好,害我担心了一整夜!”
“就算我想卖,也得有人敢买!”
李定安既感动又不解“你们不远千里,就为了来劝我?”
“不止……”何安邦左右瞅瞅,“你先说,宝藏呢?”
李定安故意逗他“这还不够?”
“你痛快点……我说的是金锭和银锭!”
“哈哈……你早说啊?”
李定安提起囊匣,顺手一掀半米见方的木箱,鸡蛋大小的银锭堆到了顶。
何安邦精神一振,拿起一枚。
上圆下平,清代十两馒头银,色泽温润,通体银灰,五面光滑,底部有细密的蜂窝状。
顶部铭刻有戳记从右到左依次为嘉庆三年六月、江西官银、号壹拾俩、南昌县。
没什么包浆,而且挺亮,乍一看,就像是仿的。
真假不用怀疑,无需辩认,何安邦顺手一丢,又拿起第二枚。
四四方方,标准的江西十两方宝,戳记为道光元年安福县官银。
拿起第三锭,又成了万载县的马蹄银。
再往箱子里看,形状不等,大小相近,全是十两官锭。
值点钱,差点的两三千,贵点的四五万,这一箱应该有个两三百锭,旁边还有两箱,也装的满满当当。
是不少,如果上拍,两三百万还是有的,但要说是宝藏……好像扯不上?
何安邦也懒的问,又掀开第二箱。
这次大了好多,全是五十两,有雍正船形锭,有乾隆马蹄银、有嘉庆方宝,也有光绪时才有的牌坊锭。
都是拳头大,将将一箱,但比起刚刚那三箱,价格只高不低。
价格最低的是乾隆马蹄银,因为在位时间长,锭形又最常见,一锭也就七八万。嘉庆方宝稍好点,拍卖成交纪录都在二十万以上,最贵的是雍正官银和牌坊锭,一锭多则上百万,少则七八十万。
细细一数……总代约摸百来锭,也还行!
掀开第三口,何安邦点了点头终于有了点宝藏的样子。
其他人的眼睛都不由的眯了一下黄澄澄,亮晶晶,有金锞子,有金饼,也有类似珐码,以及两头宽,中间细的束腰形。
小的如指肚,也就一二两,大的如拳头,标准的百两金锭。形状不一,铭文也五花八门福、、寿、喜,忠、孝、仁、义,还有太平、安康之类的戳记。
“私铸的?”
“不然呢?”
无论明清,官府不铸金锭,民间只能私铸。
文物性值不算高,也就比黄金本身价值高个两三倍,论起来,还不如刚刚那箱清代五十两官银……
李定安掀开了第四口,所有人都舒了口气大明元宝,四十八两官银。
五年前,中国法院网发布过一侧案例某市某文物部门接到举报,某县农民建房时从自家宅基地里挖出了宝藏,工作人员赶赴现场,当场收缴大明元宝十余锭,银锞子、铜钱若干。
过了大概半年,元宝被退了回来,称是赝品。
农民直觉有猫腻,拿地某机构测了一下,结果为新铸的,铸造时期不超过三个月,又用药水做旧。
然后,就扯出了震惊全国的银锭调包案。
当时,司法部门为确定案值,特地邀请了专家,每锭估值两百万。
这儿,足足一箱,少些也有上百锭……
但不知为什么,何安邦总觉得差点什么所谓的宁王重宝,就这么点?
细细一想,才琢磨过来金子银子五六箱,却抵不过几幅画?
更遑论这么大一座古宅?
“就这么多?”
肯定不止这些,除了金银,还有两箱珍珠,但已经黄不拉几,灰不溜秋,一摸一手灰……
稍想了想,李定安叹了一口气都到这会了……
他左右瞅瞅,从银箱旁边提起一只木匣。
经典的七八十年代的东西,匣面裱着龙凤呈祥的图案,铁板锁扣,已被拧成了两截。
打开匣盖,一个木格挨着一个木格,纵横交错,每一格里都塞着棉花,上面又盖了一层,不知道装的是什么东西。
“挺有年代感,再放几十年,这只匣子也成文物了。”
随口开着玩笑,马献明撕掉一格中的棉花,又瞅了一眼,猛的往后仰。
这什么?
黄光锃亮,底上四四方方,约摸一巴掌大小,但很薄,也就三公分。
上面卧着一只龟……
他吞了一口口水,捻着龟钮提了起来。
四个篆书阳文宁王之宝。
何安邦就在旁边,激灵的一下,手比电还快。
一格……两格……三格……
宁王金册……娄妃玉册……世子银册……
这特么才是宝藏……(本章完)
inf。inf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