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袋外的麦芒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五九零章 举兵 选兵 役兵,我成了仁宗之子,布袋外的麦芒,海棠书屋),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陛下即位以来,虽未明确取消民役,可就连战事都不曾征发民役,事实上民役基本上取消了。”</p>
</p>
“又有多年来工坊城营造作坊,在国朝州府郡县兴修基础设施,已经形成了取消民役的事实。如今,一旦推开举兵法,臣担心地方遵照民役之惯例推动,最终不但不能保证兵员素质,反倒增加百姓负担,造成地方纠纷不断。”</p>
</p>
“同时,百姓担心被举荐成军卒,甚至会在日常的保甲训练中投机取巧,敷衍了事。”</p>
</p>
这番话,说明富弼是真的熟读了举兵法,不然不可能对其中的弊端一清二楚。</p>
</p>
“富相,举兵法是举兵法,民役是民役,两者不可混为一谈。若有混淆者,监察衙门查办即可。”</p>
</p>
“如今国朝兵员缺额严重,就连基本的更戌都捉襟见肘,无法正常调动军伍。朝廷岂可因噎废食?不能因为担心举兵法被曲解,就对国朝兵源情况视而不见。陛下,臣以为,举兵法可行!”</p>
</p>
官家再次提到举兵法,也就是说,官家是有意推动了。王安石自然有话说。</p>
</p>
“王相此言差矣!我等虽现在处于执宰,何人不是从小吏入仕?最基层事务,岂能与州府郡县相比?”</p>
</p>
“况且,国朝监察体系的监督对象,在监察章程中已经明确为臣工。举兵法之保长、巡检,等同与乡绅富户,适用于大宋刑统,未必适用于监察条例。”</p>
</p>
聪明人就聪明人。韩琦就从富弼和王安石简单的对话中,便能找到自已说辞的根据。甚至一定程度上领会了举兵法的核心</p>
</p>
“国朝缺兵是事实,确实到了必须要解决,并尽快解决的地步。自雁门之战后,北上的江南新军,至今仍在河北道驻防。一旦江南有乱,朝廷措手不及。”</p>
</p>
韩绛感觉官家只要提及了,应该是官家本身已经有了想法。</p>
</p>
撇开举兵法,单纯的说国朝缺兵的现状,才是让官家抛出自已想法的讨论环境。</p>
</p>
“如其举兵,不如选兵!”</p>
</p>
“文相,如何选兵,详细说说。”</p>
</p>
“陛下,诸位相公,开朝之初,太祖便有选兵之举。如今国朝军卒待遇逐年提高,军伍诸多方面有了大幅度的改善。推行太祖选兵之法也未尝不可。”</p>
</p>
切……赵曦还以为文彦博能说出什么新词呢!</p>
</p>
“其实,不管是举兵还是选兵,最本质的是百姓如何看待军卒。这就需要考虑军卒身份和待遇的问题。”</p>
</p>
“朕看来,第一是军卒刺字的规定需要取消。军卒刺字,众所周知,是因为乱世防范逃兵的做法。如今取消也无不可。”</p>
</p>
“第二点,是转籍问题。一旦成为军卒,终生为军卒,升迁无望,再转民籍也被堵死,这便导致了军伍有太多的老弱病残,有了混吃等死的心思。从几次军转民的情况看,就能看出其中端倪。”</p>
</p>
“最后才是军卒待遇的问题,同时也有军卒升迁机制的问题。”</p>
</p>
“如果朝廷解决了这三项现行军伍的弊端,不论是选兵还是举兵,或许都不是问题。”</p>
</p>
“不过,我看过王相的举兵法之后,有另外一个想法,那就是兵役制。”</p>
</p>
“所谓兵役制,就是首先规定兵役年限,畅通军民转籍的通道。其次,理顺军伍内军卒升迁渠道,让百姓看到做军卒的希望。”</p>
</p>
“第三,朝廷发布拥军政策,提高军属、军卒家庭的地位,给予一定的优待政策。”</p>
</p>
“最为关键的一点,我建议朝廷出台凡国朝适龄丁口,都有义务服兵役的诏令。如此,才能让兵役制度得以实现。”</p>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