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袋外的麦芒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九二五章 堵死最后的路,我成了仁宗之子,布袋外的麦芒,海棠书屋),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p>
舆论最大的作用,就是能左右随众者的趋向。舆论最大的坏处,就是能彻底淹没真相。</p>
</p>
同时,舆论还能左右一些事······</p>
</p>
大宋从来都不缺悲天悯人的圣道者,更不缺推崇王道的圣人君了式的士人。也就在这些让人声泪俱下书信刊登之后,整个汴梁的抵报,就出现了比那些书信更加催人泪下的文章······</p>
</p>
文章从先圣之言入手,到北辽叛军的幡然醒悟结束,中间用了太多情真意切却又晦涩难懂的辞藻······大概就一个意思,北辽朝廷做的过分了,而大宋应该有所表示。</p>
</p>
紧接着,那些所谓有官方背景,或者有渠道的抵报,又出现了书信。这些书信,都是从大宋边寨、边城入境的,都是些叛军将士的书信。</p>
</p>
有对妻儿思念的,有对平淡生活向往的,甚至有直接表达对大宋归顺的。</p>
</p>
更有甚者,还有接到了妻儿书信,但军卒将士已经被北辽朝廷杀死后,同袍代替回信的。</p>
</p>
甚至,连近期听闻北辽朝廷出兵围剿,以书信方式跟妻儿诀别的书信也出现在抵报上······</p>
</p>
不用怀疑,不用要求有图有真相。</p>
</p>
就在这些书信刊登在抵报的同时,汴梁,乃至整个京畿道,在安置北辽逃民的里坊,朝廷的相关衙门,开始派遣官员,带着来自北辽远方的书信,带着朝廷的诚意,一个个走访那些已经失去,或者即将失去亲人的北辽叛军家眷······</p>
</p>
北辽无情宋有情,不论归顺不归顺。</p>
</p>
朝廷是朝廷,兵是兵,都改变不了那些真正的苦命人!</p>
</p>
或许对于抵报刊登的文章会有所怀疑,可在汴梁,在京畿道,有的是现身说法。</p>
</p>
真相是什么不重要,对于那些叛军的家眷,生活得以改善了是真的。他们有房了住,不用再颠沛流离了;孩了有学堂可以进,不必永远只能羡慕大宋的生活;即便是妇人,朝廷也安排了一份工做,不用担心活着的问题。</p>
</p>
甚至,大宋的朝廷还对那些诚心归顺的大宋的叛军,按照番骑将士的赏赐予以战功的封赏······</p>
</p>
这一切都是事实,无可辩驳的事</p>
</p>
本来嘛,从当初家眷进大宋,让这些家眷接受分离的措辞,就是大宋跟北辽朝廷的河东契约,这些家眷所了解的真相就是这样。</p>
</p>
原本是有盼头的,不管是潜逃改变身份入境,还是最终为大宋建功,都会实现最终团聚的目标。</p>
</p>
而如今,在北辽朝廷大军围剿时,所有的盼望都将化为泡影。所以,这些家眷的情绪也是真实的。</p>
</p>
抵报所刊登的文章,都在街坊的口口相传中得到了证实······事实就是这样。</p>
</p>
就连内苑······</p>
</p>
“三哥,事实是这样吗?”</p>
</p>
皇后不掺和朝政,但抵报还是要看的。在内苑,可以通过抵报来了解。这段时间关于北辽叛军和家眷事,算是整个大宋国朝的热门了。</p>
</p>
皇后也难免有些关注。不过,高皇后不是普通的百姓,多少还是能想到这背后有猫腻的。</p>
</p>
“滔娘认为是,那就是了。”</p>
</p>
事情按照设计的在推进,赵曦心情确实有些愉悦。</p>
</p>
说到这,滔娘就不再问了。他能从官家的心情中,感觉到事情的本质。</p>
</p>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