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9章 再补一块短板
见月明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419章 再补一块短板,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见月明,海棠书屋),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陈景恪正想发表看法,却见朱雄英摇摇头,先一步说道:</p>
“不对,不对……景恪说过,一次两次是偶然,三番五次就是必然。”</p>
“这么多勋贵出现相同的问题,必然有其内在联系。”</p>
“如果我们能找到其中缘由,或许就能解决这个问题。”</p>
朱标露出若有所思的表情,不知道在想什么。</p>
老朱却饶有兴趣的道:“那你想到什么内在联系了吗?”</p>
朱雄英点点头,又摇摇头,说道:</p>
“只能想到一点,不知道对不对。”</p>
老朱高兴的道:“来,给皇爷爷说说你想到了什么。”</p>
朱标和陈景恪也好奇的看了过来。</p>
朱雄英表情认真的道:“教养,这些人都缺少教养。”</p>
接着他解释道:“大明的勋贵,十有八九都是底层百姓出身。”</p>
“他们祖祖辈辈都是穷苦人家,没读过书不懂什么大道理。”</p>
“靠着在战场上搏命,完成了身份的跃迁。”</p>
“虽然身份变了,但他们的思想见识并未有什么改变。”</p>
“他们不知道如何当勋贵,要么模仿地方士绅宗族的行为方式,要么就由着性子来。”</p>
“所以才会有这么多人出现相同的问题。”</p>
朱元璋越想越觉得有道理,一拍手大笑道:</p>
“妙啊,这不就是和穷人骤富一个道理吗。”</p>
“好好好,乖孙你真是太聪明了,还真让你给找到根子在哪了。”</p>
朱标也不禁点头,似乎是这个道理啊。</p>
没人教,不知道怎么当勋贵,可不就是会由着性子来吗。</p>
有些人在军营里受过一定的熏陶,自己倒是没出问题。</p>
可他们的家人没有啊,受了几辈子苦,可不得好好享受一下。</p>
朱雄英却没有特别高兴,而是问陈景恪道:</p>
“景恪,你觉得我的分析有没有道理?”</p>
陈景恪竖起大拇指,说道:“太有道理了,我都没想到这一点……”</p>
朱雄英翻了个白眼,说道:“打住,别说你没想到。”</p>
“我之所以想到这一点,还是受到你提议开办的那个勋贵书院启发。”</p>
很多勋贵并不懂的如何当诸侯王,让他们去封国很可能会祸国殃民。</p>
所以陈景恪提议,朝廷开办一所勋贵书院,专门教他们如何当国主。</p>
“我就想,诸侯王不懂的如何当君主,需要朝廷来教。”</p>
“那勋贵们集体犯同样的错误,是不是也是因为不懂得如何当勋贵?”</p>
“这个道理我能想到,就不信你想不到。”</p>
陈景恪还能说啥,只能‘嘿嘿’傻笑。</p>
老朱和朱标也莞尔不已,这俩人是真的互相了解啊。</p>
当然,更让他们高兴的是,朱雄英能跟得上陈景恪的思维了。</p>
这不正是他们把陈景恪留在宫里,最大的目的吗。</p>
或者说,最初他们就是希望朱雄英能跟着学一些本领,并没有指望能学的特别精深。</p>
毕竟陈景恪掌握的东西,只能用神鬼莫测来形容。</p>
他们虽然对朱雄英有很高的期望,却也不敢奢望他能聪明到那个程度。</p>
现在,朱雄英一次又一次刷新了他们的认知。</p>
这孙子,是不亚于陈景恪的大才啊——嗯,比陈景恪差那么一丢丢,但已经是世间少有了。</p>
大明未来可期。</p>
还有什么,比这更让他们高兴的事情吗。</p>
朱雄英不知道自家两位老爷子在想什么,对陈景恪说道:</p>
“来补充一下吧,看看我哪里有说的不到位的地方。”</p>
“咳。”陈景恪干咳一声,说道:“不知道如何为官,这是大明普遍存在的问题。”</p>
“历数华夏之前所有的朝代,全部都是有权贵建立的,统治阶层也基本都是权贵组成。”</p>
“从三皇五帝开始就是如此,夏是大禹建立,商、周、秦皆诸侯国取代前朝建立。”</p>
“西汉高祖的出身虽然很低,但他麾下有大批的前朝贵族之后,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张良。”</p>
“东汉光武帝是宗室之后,麾下核心基本都是西汉贵族。”</p>
“隋唐都是西魏八柱国之后建立的,他们的统治阶层有两部分组成。”</p>
“一部分是从南北朝就传下来的军事贵族,一部分是以五姓七望和江南十二名望为核心的士族群体。”</p>
“宋太祖家里也累世公卿,他麾下的统治阶层,也大多都是出身名门。”</p>
“我们虽然常说肉食者鄙,但有一点必须要承认,家学渊源非常重要。”</p>
“正所谓三代才能出一个贵族。”</p>
“人家祖祖辈辈留下来的礼仪学识、为人处世的方式等等,都不是普通人所能比的。”</p>
“如何做官,如何做一个合格的贵族,也是他们自幼就接受的教育。”</p>
“这些人治理国家,可能不会大治,但只要君主不瞎折腾,一般也不会大乱。”</p>
“大明不一样,从开国功勋到建国后提拔的文臣武将,十有八九都是穷苦人出身。”</p>
“书香门第,就算是家世好一点的了。”</p>
“他们的能力或许不差,可在眼界见识上,比起累世权贵之家还是差了一筹的。”</p>
朱元璋点点头,何止是差了一筹,而是很多筹。</p>
当皇帝越久,他对家学渊源这一块的认识就越清晰。</p>
当然,在内心里他是骄傲的。</p>
咱泥腿子出身,照样得天下建立了大明,比那些出身名门望族的人强太多了。</p>
也正是因为这种思想,让他表现的有些刚愎。</p>
直到陈景恪的出现。</p>
被陈景恪降维打击之后,他才接受了现实。</p>
教育真的很重要。</p>
系统性的教育可以决定一个人的一生。</p>
几代人积累的经验教训,是书本上学不到的。</p>
这也是他留陈景恪在宫里的原因之一。</p>
虽然不知道陈景恪的师承,但很显然他是接受过系统性教育的。</p>
尽管不全面,可已经足够优秀了。</p>
把他留在宫里,言传身教培养朱家下一代,能让大明少走很多弯路。</p>
事实证明,他的计划成功了。</p>
不说朱雄英,仅仅是经常和他接触的朱柏、朱椿、朱高炽等人,都远比其他皇子皇孙优秀。</p>
陈景恪感觉有点口渴,用手碰了碰杯子,朱雄英很自然的拿起茶壶给斟满了。</p>
老朱和朱标都习以为常。</p>
端起茶一饮而尽,陈景恪说道:</p>
“就和太子方才说的那般,大明勋贵普遍有嚣张跋扈、为恶乡里的问题,和他们的出身有很大关系。”</p>
“没有接受过系统性教育,不知道该怎么当勋贵。”</p>
“所以我觉得太子的提议很好,建一个书院,专门教导新晋勋贵,如何当一名合格的勋贵。”</p>
老朱三人再次点头,教育必须要提上日程了啊。</p>
陈景恪继续说道:“不只是勋贵,官吏也是一样的,大明的官吏普遍短视。”</p>
“这种短视就体现在,容易走极端,无节制的弄权贪腐。”</p>
“所以,新入职的官吏,也应该去接受一段时间的培训。”</p>
“官吏要晋升了,也要进去培训一段时间。”</p>
“如此,虽然不敢保证大明的达官显贵都清廉如水,至少可以确保一个下限。”</p>
。</p>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