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东匹夫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7章 连横合纵套路深,喷神,浙东匹夫,海棠书屋),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事实上,后世的优酷爱奇艺这样的大牌,为什么在a/B站推出弹幕功能后,没有在一两年内就跟进呢?很大的一块原因,那就是公司大了之后,肉重身沉,尾大不掉。</p>
凡是想做一些试错型的创新,先管理层想到的就是担心下面的人瞎折腾、然后在改革中中饱私囊、营私舞弊。</p>
这样的大公司,这样的ToVc型生意,太担心内部人假借让公司数据更漂亮的大义名分、事实上只为利己而瞎折腾。</p>
打着**主义的旗子,走着**主义的路子,是为修正主义也。</p>
比如搞个广告改革,或者拉一个外部传媒供应商帮忙引流。这背后试错失败的可能性是很高的,但那些执行者个人却完全有可能从流量供应商那边收取高额回扣。</p>
以至于高管层变得畏畏缩缩不敢创新,只敢跟风学习那些小公司小网站由创始人主动起的成功创新经验,然后用对方试错已经试成功的方式进行跟进——</p>
既然对方小公司已经试过了、也成功了,说明商业模式和逻辑是对的。要是大公司执行层依样画葫芦还是把事情做砸了,那就没有任何推卸责任的机会了,肯定是大公司的执行层中饱私囊以权谋私。</p>
该撤职撤职,该移送司法坐牢就移送司法。</p>
这就是高科技大公司最高决策人本人不太懂运营逻辑或者研逻辑时,出现大公司病的根源。</p>
因为他们不知道中层策划干部的“瞎折腾”到底有没有私心。</p>
是真的全心全意创新做事、然后光荣地失败了?</p>
还是心怀苟且假装创新,自己捞饱了后、卑鄙可耻地失败了?</p>
只有小公司的创始人们,那些人的个人利益和自己公司的利益才是永远吻合的,不会尾大不掉。也正是因此,很多创新必须是小公司才有这个魄力来试错和完成。</p>
当然大公司也不是完全没有机会。要是舍得放手利益,给具体创新层的中层干部分拆公司、独立结算、内部创业,创新创好了,好处的大头要给创新者团队拿。那样还是可以继续内部创新、规避大公司病的。</p>
但利益分赃有时候很难说清楚,一个事情成功了,外部资源和环境占几成功劳、创新者占几成功劳,算不清,所以操作上很难。一旦创新者对分赃结果不服,就是离职自己创业的局面。</p>
所以,创新型的小公司只要轻装上阵、够精,不接受外部风投,不让太多核心数据的涨跌和背后的技术逻辑暴露给公众,那些极度依赖“大数据说话”的大公司,就看不懂了,怕了。就会拖延决策,直到真想彻底明朗之后,才敢跟进。</p>
那样,就一切都晚了。</p>
这番道理,冯见雄经过自己的加工,原原本本展开在了丁理慧的面前,让她陷入了深深的沉思。</p>
冯见雄最后铁口直断地为大家鼓劲:</p>
“优酷的古老板,是财务型的创业者。所以,他对于同行的对标,和差异化竞争分析,只有两个标准:第一,对于比他牛逼的同行,只要对方做了某个创新,然后有三四成成功的可能性,他就会马上冒一些风险跟进。</p>
第二,对于明面上明显不如他的同行,如果对方做的创新,没有大数据对其有效性的支持,那么至少要有七八成的把握,他才敢跟进。</p>
前者,你可以拿youTuBe来类比。如果youTuBe做了一件有两三成可能性成功的创新改革,古老板听到了都会马上跟进。后者,就比如我这种nInetIco个人站,他骨子里是看不起我的。也正是因此,我的创新有充分的时间差去扮猪吃虎,等他看懂,已经来不及了。</p>
对于个人创新者而言,不在聚光灯下,不被同行看好,静静地沉默展,有时候就是一种优势。大黄易的丁三石,在纳斯达克上市之后,有多少次后悔了?说巴不得退市别上。</p>
就是因为黄易上市之后,所有业绩相关数据都必须遵照上市公司管理的相关法律条例,公开给全社会投资者。所以他们偷偷做了哪一步小创新后、取得了多大的效果,同行们马上就可以看懂。同行一旦觉得有效了,立刻就跟风狗一样疯了地扑上去抄抄抄。</p>
因此,一旦一家公司上市了,它想通过信息不对称型的重大创新、来赢得飞跃式的悄悄扩张,就成了不可能。因为你必须对公众投资人负责,你干的每一件事取得什么效果,这背后的因果关系都能被人推理出来。”</p>
听完这段话,丁理慧已经一句话都说不出来了,彻底拜倒在了冯见雄的逻辑之下。</p>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