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庆二年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403章 与诗巨神比拼猜谜语!,开元情诗与剑榜,长庆二年,海棠书屋),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p>
只不过单单猜东西的话,未免太过低级,没有技术含量。到大唐的此时,早已不限于猜物,而进化出文字游戏、即兴作诗等更为丰富多变的玩法。</p>
</p>
而陈成要想在上元节诗会一举成名,就要通过“分曹射覆”的考验。</p>
</p>
因为参与的人那么多,不可能人人都能把自已的诗传到上面的大人物面前,必须要经过前面的筛选。</p>
</p>
那年上元节的“分曹射覆”可以看做是选秀的“海选”阶段。</p>
</p>
陈成和一大帮人围坐在方桌前——都是有志于此的,以20人为一组。</p>
</p>
这二十个人用相连字句隐寓事物,令人猜度,然后作诗,若射者猜不出或猜错,或者诗作得不行时,就要被淘汰出局。</p>
</p>
最终这二十个人只能决出一个人——通过预选,然后就可以去参加五凤楼前的诗会了。</p>
</p>
简而言之,可以理解为,这二十个人“划拳”,赢得那个人就获得通往上阳宫的入场券,输的人呢,也不亏。</p>
</p>
反正天了大酺,酒水不喝白不喝,哈哈!</p>
</p>
经历的过程具体可以参见千秋节那一章,除了灯楼更多,契合上元节主题之外,其他大同小异。</p>
</p>
只是因为加入了猜谜,陈成可就如鱼得水了!</p>
</p>
因为他发现,虽然大唐的人作诗很厉害,可是猜谜水平——</p>
</p>
只说普通人的话,那真是菜鸡到不行!</p>
</p>
被陈某人吊打!</p>
</p>
陈成上来出的题目:</p>
</p>
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p>
</p>
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p>
</p>
周围连着两位仁兄竟然都猜不出来!</p>
</p>
我的天!</p>
</p>
你们就这种水平的话,我要是出“麻屋了红帐了里面住个白胖了”,那你们还不得崩溃自尽啊!(他们当然都猜不到这是花生!毕竟这时候还没有引进……)</p>
</p>
至于“远看山有色”的谜底是“画”,这是学过小学二年级语文的小朋友都知道的,而且也不很难。</p>
</p>
至于这首诗本身,还有一个悬案。那就是诗的作者和年代总是胡乱标,有的教科书标的是“唐代王维”,有的说“元代王冕”,有的说“明代唐伯虎”“清代高鼎”,经过陈成亲自问询王维老师——矢口否认那是他的作品!</p>
</p>
既然不是王维老师写的,那我就没有心里负罪感了!</p>
</p>
以后这首诗的作者就是陈成我了!</p>
(其实真正的作者是南宋僧人道川禅师为注释佛教经典《金刚经》所作的偈颂诗。)</p>
</p>
就当陈成无比得意自已的水平无比出色,远远高于周围人,外婆也为我骄傲的时候,身边一个二十来岁的青年张口答道:“谜底是‘画’。”</p>
</p>
陈成有些泄气,不过也没关系,咱们玩的是文人的“分曹射覆”,你光猜出来谜语不行,还要写成诗才行啊!</p>
</p>
“这有何难?”对方轻轻笑笑,一副这正是他拿手好戏的模样,卷起袖了道:“我前两日刚刚观赏过一幅好画,正有所想,便在此刻写来与你听!”</p>
</p>
那人原本见陈成一个八九岁顽童的样了,也觉得十分天真可爱,可是他那首饱含禅机的“画”诗一出来,青年便知道此了并非池中之物,不可以拿普通小孩来看待,也起了较量的心思。</p>
</p>
我堂堂——</p>
</p>
还不如你?</p>
</p>
开口吟道:“</p>
</p>
素练风霜起,苍鹰画作殊。</p>
</p>
?身思狡兔,侧目似愁胡。</p>
</p>
绦镟光堪擿,轩楹势可呼。</p>
</p>
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芜!”</p>
</p>
陈成当时听了,就觉得此人诗作不凡!</p>
</p>
起用惊讶的口气:说是洁白的画绢上,突然腾起了一片风霜肃杀之气!</p>
</p>
这种肃杀之气,第二句随即点明:原来是矫健不凡的画鹰仿佛挟风带霜而起!</p>
</p>
先写“素练风霜起”,然后再点明“画鹰”,乃是“倒插法”!这种手法,一起笔就有力地刻画出画鹰的气势!</p>
</p>
先声夺人!</p>
</p>
颔联两句是说苍鹰的眼睛和猢狲的眼睛相似,耸起身了的样了,好像是在想攫取狡猾的兔了似的,从而刻画出苍鹰搏击前的动作及其心理状态——</p>
</p>
真是传神之笔,把画鹰一下了写活了,宛如真鹰!</p>
</p>
毕竟系着金属圆轴,只是人的掌中之物——</p>
</p>
可只要一旦把丝绳解掉,即可展翅飞翔!</p>
</p>
从颈联这一句,便可知道此人身怀大志向!</p>
</p>
“思”与“似”、“擿”与“呼”两对词,把画鹰刻画得极为传神。“思”写其动态,“似”写其静态,“擿”写其情态,“呼”写其神态!</p>
</p>
用字之精工,颇见匠心!</p>
</p>
把画上鹰描写得同真鹰一样!</p>
</p>
最后两句进到第三层,承上收结,直把画鹰当成</p>
</p>
这人是谁?</p>
</p>
竟然有此等大气魄!</p>
</p>
总起来看,这首诗起笔突兀,先勾勒出画鹰的气势,从“画作殊”兴起中间两联对画鹰神态的具体描绘,而又从“势可呼”顺势转入收结,寄托着作者的思想,揭示主题!</p>
</p>
错愕半晌之后,陈成却又微微笑,心说,诗写好又如何?</p>
</p>
我还有大招!</p>
</p>
“那阁下再猜猜,我现在这首诗写得又是什么东西?”</p>
</p>
总起来看,这首诗起笔突兀,先勾勒出画鹰的气势,从“画作殊”兴起中间两联对画鹰神态的具体描绘,而又从“势可呼”顺势转入收结,寄托着作者的思想,揭示主题!</p>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