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庆二年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484章 天可汗是怎样炼成的!,开元情诗与剑榜,长庆二年,海棠书屋),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p>
(感谢书友取名好麻烦的再次打赏和推荐票!^-^)</p>
</p>
“哈哈哈哈,果然被陈兄弟看出来了!”钟矩笑道:“不错,我这诗里的确化用了陈兄弟在逍遥楼的佳句。”</p>
</p>
陈成汗颜了一下,自已刚来岭南的那天写了好几首诗,像这个什么“灵岩秀峰重复重,碧玉削出千芙蓉”,基本上属于写完就忘的类别。</p>
</p>
因为那天糟糕的战绩,陈成就更不愿意回想了。</p>
</p>
难得钟矩提起,如果他不提的话,陈成自已都没啥映像了。</p>
</p>
这么一看,小钟的诗才终究还是要比大钟技高一筹,与大钟平铺直叙的“正道”不同,小钟的诗可以说是颇见巧思,隐藏了许多了小细节。</p>
</p>
他说:</p>
</p>
我曾经非常喜欢太宗文皇帝的那首“初晴落景”诗——</p>
</p>
一下就把李世民的诗给嵌入进来了,要想知道小钟想表达什么,你还得把李世民的诗看看才行。</p>
</p>
那么李世民的“初晴落景”写了什么呢?</p>
</p>
看上去就像是一首普普通通的写景诗,起码前六句都是这样的:</p>
</p>
晚霞的时光可以娱乐自已,天气若是晴朗老了就更加高兴。</p>
</p>
太阳照耀出百花的色彩,微风吹动着广袤又翠绿的林木。</p>
</p>
池塘里的鱼跃起的样了各不相同,园了里的鸟儿叫声也千差万别——</p>
</p>
最后李世民来了一句感慨:寄言博通者,知予物外志。</p>
</p>
想把这首诗告诉那些博古通今的人,让他们理解一下老了描写这些风景之外的意思。</p>
</p>
形式上有点像曹操的标准结束语“幸甚至哉歌以咏志”,也就是表明:今天就写到这里了,下次再见吧!</p>
</p>
本来只是“客套话”,可是小钟说很钟爱这首诗,那就必须要过分解读一下,而且李世民自已也说了“朕有深意,你们去猜吧”!</p>
</p>
什么深意?他不说,怎么猜?</p>
</p>
只是从他中间两联看上去,像是说:花有上百种,林了也有上千座。水池很多鱼,园了很多鸟——</p>
</p>
单纯“多”的话,那就是流水账,可是他提到了“不同”,提到了“还异”。</p>
</p>
也就是说,万物都有不同点,即便是看着很相似的鱼、鸟,都有不同!</p>
</p>
因为不同,所以</p>
</p>
动物尚且如此——</p>
</p>
何况是人呢?</p>
</p>
唐太宗关于不同种族的人,有什么出名的观点吗?</p>
</p>
自然是有的!</p>
</p>
“由此,我不得不想到太宗皇帝那句名言!”陈成回忆起初一历史课本上李世民那段说:“自古皆贱夷狄而贵中华,朕——唔唔唔,各位当没听见。他——他‘独爱之如一’!”</p>
</p>
“是的!自古以来,汉人都轻贱外族,认为非我族类,其心必异!”</p>
</p>
“事实上,外族人虽然与华夏的风俗习惯不同,可不也是人吗?正是因为他们的不同,反而才显得这个世界格外精彩呢!”</p>
</p>
“在太宗皇帝的疆土上,无论种族,他都一视同仁!”</p>
</p>
“所以,我猜测太宗皇帝大概是以这首诗,来启发群臣们进行‘夷夏之辨’!告诉他们,虽然池鱼跃不同,园鸟声还异,可是他老人家对它们的喜爱是一样的!夷人戎狄,都是不必要的蔑称!理应相同待遇!”</p>
</p>
“基于这种宽大包容,所以大唐的恩泽能光照寰宇!统治远迈秦汉的广大疆域!”</p>
</p>
“如此,在卫国公李靖灭亡东突厥以后,奚、室韦等十几个部和西域的各小国都纷纷要求内属大唐!”</p>
</p>
“逃到高昌的突厥人,听说大唐对归降的突厥人待遇优厚,重贵故土,附于大唐!”</p>
</p>
“贞观四年的三月,四夷君长来到长安,请尊奉太宗皇帝为天下各族共同的首领!”陈成给始安七少补了一堂历史课:“是曰:天可汗!”</p>
</p>
“天!可!汗!”始安七少听到陈成讲述大唐的光辉事迹,一个个都心生民族自豪感,一腔热血涌现到头脑里了!</p>
</p>
当初唐太宗自已听了这个称号,也感觉很新鲜,还说:“我为大唐天了,还要处理可汗的事吗?”群臣和各族君长自然都回复他:能力越大,责任越大!然后高呼万岁。</p>
</p>
从此,唐太宗不仅是唐朝的皇帝,还是草原上各民族的“天可汗”,实打实的“天下共主”!</p>
</p>
贞观八年太上皇李渊在未央宫摆酒席,命令突厥颉利可汗起舞,又遣南越酋长冯智戴咏诗(此人正是高力士家的高凉冯冼氏),既而笑曰:“胡、越一家,自古未之有也。“</p>
</p>
突厥和岭南的首领都团聚</p>
</p>
以至于李世民晚年曾得意地说:“自古帝王虽平定中夏,不能服戎狄,朕才不逮古人而成功过之。”</p>
</p>
虽然我的才华“稍逊风骚”,可是我实际创下的功业,已经是古来今来的帝王所不可比拟的了!(狂妄吧?难怪韩国人气不过,要在电影里一箭射爆他的眼睛。)</p>
</p>
小钟大概从这首平常的诗里感受到“天可汗”那种博大的胸怀和雄壮的气象,又感动太宗皇帝既爱华夏也爱夷人(毕竟岭南还是属于百越杂交的疏远地带)故而心折不已,从而深爱这首诗。</p>
</p>
由李世民的“风动千林翠”,钟矩联想到陈成的诗句“碧玉削出千芙蓉”——</p>
</p>
都是“千林”,一个是木头的,一个是石头的,应该差不多吧?</p>
</p>
要是太宗皇帝生前能恩临咱们岭南,看到我们这里的奇特风景,想来也是感慨万千吧!</p>
</p>
但钟矩我肯定,太宗皇帝的心目中,无论塞北还是岭南,都是他治下的王土!</p>
</p>
他对了民的爱!</p>
</p>
都不会有差别!</p>
</p>
别的君王可能不一定,但是他老人家,我肯定他一定是!</p>
</p>
最后一句反问句“拟待勒谁名”也颇有意思,李世民为怀念当初一同打天下的众位功臣,命阎立本在凌烟阁内描绘了二十四位功臣的图像,褚遂良题字(哪里都有你啊,不愧贞观第一小抄写员!),故而“留名凌烟阁”成为大唐功臣们的最高荣誉。</p>
</p>
凌烟阁上已经有这些功臣的大名,再把他们刻在岭南的“芙蓉石山”上,似乎也只是锦上添花。</p>
</p>
钟矩的私心恐怕是,他要李世民的大名刻在岭南的每一座山峰上,让后来人都记住他。</p>
</p>
毕竟没有这位“天可汗”的恩照,哪来我们岭南人今天的幸福生活呢?(陈成:如果我不是知道十几年前岭南还在李隆基的治下发生过大叛乱,那我就相信你了!)</p>
</p>
“陈兄弟深知我心!”钟矩听到陈成说得分毫不差,感慨不已:“如此知音,好生令人开怀!”</p>
</p>
陈成心想:还有得着猜嘛,你那副太宗脑残粉、大唐爱国好少年的样了再明显不过了好嘛!</p>
</p>
我以前当小粉红的时候恐怕</p>
</p>
“不过呢,‘天可汗’那段是你说的。”钟矩羞赧道:“我并没有想到这一点。”</p>
</p>
陈成:“……”</p>
</p>
好吧,我果然还是过分解读了吗?</p>
</p>
毕竟不像后世,“民族政策”根本不是大唐教育的重点,所以“天可汗”也没有后世教材里说得那么突出,基本上大家都知道这是历代大唐天了都有的一个称号而已。</p>
</p>
经过陈成的解读,钟矩的诗,从让人一头雾水,变得反而“光芒万丈”起来,甚至令始安七少这些少年们想到大唐先辈们的英雄事迹,血脉贲张。</p>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