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里有作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86章 万事俱备,工程代号521,创里有作,海棠书屋),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b></b>型号命名为t201的第一批产品经测试,各项性能指标全部达到规定标准,消息传到上级机构,主管部门的领导非常高兴,以部委的名义向天晨材料研究院发来了嘉奖令。
与此同时,陈耀华接到了来自全国各地二十余家医疗器械生产单位的电话或电报,订货量成倍增加。因为t201是一种全新的产品,暂时还未纳入全国调拨计划,用户们只能直接向521工程指挥部订货。
把需求情况汇总以后,陈耀华跟周玉明商量,他想知道现有生产装置在规模上能否满足需求。
看到用户的需求信息,周玉明做了一番核算,“装置的设计规模可以满足目前的需求,将来就不好说了。但是,现在的问题是,生产t201的一种硅烷原料是试验二组开发的,如果t201要想大规模投入生产,这种原料的产业化也得跟上,否则,t201的生产计划就会成为无米之炊。”
近半年陈耀华的主要关注点,先是田海涛课题组的工业化试验,再就是周玉明课题的产业化,加上一大摊行政工作和他自己负责的一项科研课题,这期间他很少顾及其他工作,其中试验二组孙良才负责的原料生产线搬迁,还有他们课题组负责开发的新原料课题进展情况,孙良才已经有一段时间没有上交汇报材料了,因为太忙,老陈也没催问。
周玉明提到t201正式投产,需要试验二组开发的新原料及时配套,这让陈耀华猛然想起了试验二组的工作,“对呀,原料不配套,一切都是枉然,不过这件事我来处理,你专心准备正式投产的有关事宜就可以了。呃,你们项目的工业化试验和试生产期间使用的这种原料,是从哪里得到的?”
“这种硅烷原料其实用量并不大,但不可或缺,工业化试验和试生产阶段使用的硅烷原料,都是试验二组从实验室制备的。”
“也就是说,即使t201正式投产后,这种硅烷原料的用量也不大。玉明,你能否估算一下每年的总需求?”
“即使t201满负荷生产,每年对这种原料的需求量也超不过20吨。”
“需求量不大嘛,”陈耀华想了想,“好吧,咱们分头准备。”
本来打算把所有原料都转到地方企业生产,但这种硅烷原料用量这么少,老陈估计地方企业对规模很小的项目不会感兴趣,他找二组组长孙良才商量对策。
知道情况后,孙良才十分肯定地说“每年用量才二十来吨?地方企业不可能接受这么小的项目。”
“我也认为没有企业对小项目感兴趣,虽然你们把原料制备技术开发出来了,如果没有企业愿意接手,生产t201还是缺乏一种关键原料,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
孙良才皱着眉头,“主任,我们只管开发技术,至于如何落实生产单位,不是我们的职责呀!”
“我知道不是你们的职责,这不是跟你商量解决办法嘛。”见对方无计可施,陈耀华想了想,“要不这样吧,你抓紧时间拿个技术方案,这么小的产量,咱们自己在试验车间也可以生产。”
“在试验车间生产?就当做工业化试验,嗯,这倒是个解决问题的办法。只是原料生产线搬迁,我的时间也很紧张啊!”孙良才觉悟没那么高,他没有那种无私奉献的精神。
“良才,这件事非常着急,事关t201能否按时投产,哪怕你牺牲一点休息时间,也要尽快把技术方案拿出来,只要有了技术方案,其他事就不用你管了。”
以孙良才倔强的性格,如果换做其他任何人,他都不会给这个面子,但陈耀华不一样,一方面他敬佩老陈的为人,另外,在t研究室成立不久,因为孙良才在所有课题组长中工资最低,陈耀华把极其难得的涨薪机会让给了他,想起那件事,他至今心存感激。
“好吧,我一个星期内拿出硅烷原料的生产方案。”
“一个星期太长了,尽量争取三五天之内吧。”
孙良才迟疑片刻,最终还是答应抓紧时间工作,他不负重托,在第四天把生产方案交给了陈耀华。
有了技术方案,陈耀华把周玉明和试验二组的小高找来商量实施计划,他把硅烷原料面临的境况向两人做了简要介绍,“因为需求量太小,没有企业愿意接手这样的小项目,为了不耽误t201的按时投产,现在只能靠自己解决原料问题了。”
周玉明对此并不在意,“其实这倒没什么,这点产量就相当于一个工业化试验的规模,安排十几名职工就能完成。”
“生产管理好办,关键是接下来的装置建设,孙良才已经给出了技术方案,小高把这个方案拿去看一下,玉明,咱们帮小高在试验车间选择一套旧装置,让安装施工队改建一下,也许能节省一些时间。”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