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黄焖鸡
酥软小排骨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2章 黄焖鸡,重回九零开饭馆[美食],酥软小排骨,海棠书屋),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七月半俗称鬼节,节日当天会有人给逝去的亲人烧纸钱,那天晚上不能外出,免得招惹是非。
高芝华刚把最后一个糖鸡蛋端给儿子,见宋婆子神色匆匆,又算了下时间,离七月半只剩五六天了。
虽不知宋婆子要搞什么名堂,但肯定是为了自家姑娘好,高芝华立马让三个孩子回屋收拾东西,不由分说地赶回家。
带来的东西本就不多,用不着收拾多久,关好门窗,即刻出发。
奈何高芝华的亲戚实在太多,十姊妹,陈蕙兰就有三个姨妈六个舅舅。
他们一听老二要走了,全都奔走相送,什么好吃的好喝的统统塞给高芝华,原本来时包里没什么东西,这一走,大包小包,两只手都拿不下。
老家青枣园,特别偏僻的小山村,十姊妹基本上覆盖全村居们,再加上几家小户,大舅当着村长,全村靠种地养家糊口。
种地所得的米粮油要上交国家,各家能拿得出手的只有自家做的咸菜和当季采摘的时令水果。
四人外加宋婆子,赶着去坐火车。
那会儿没钱买车,更没有随处可见的出租车,去火车站得下山,趟过一条石子河。
火车站也简陋得很,一个狭小的大厅,几排座椅,还没有售票口。
从老家青枣园站上车,不用进站买票,所以大家随意站在路边,等待火车到来。
陈蕙兰已经很久没这样等过火车了,印象里高铁又快又稳。
她坐在路边的石子上,思绪漂浮。
上辈子宋阿婆说她魂掉了之后,只用鸡蛋做法了那么一次,怎么这辈子就跟着上家门了呢?
再联想到宋阿婆郑重地说:“这次会好起来的。”她当时的脸色似乎没有上辈子那么凝重。
而且上辈子宋阿婆看到全黑的鸡蛋后,只道:“魂归,余下皆看命数。”
所以因为她重生回来,宋阿婆也有了不一样的说法吗?
“呜——”
火车长鸣,轰隆轰隆,由远及近。
高芝华赶紧叫唤三个孩子,“拿东西,上火车。”
陈蕙兰背好包,跟在后面,其实绿皮火车要好一会儿才能停稳,没有高铁那么稳当。但老一辈嘛,都这样,着急忙慌的,生怕错过。
上了火车,得去占座。青枣园不是始发站,所以很难找到一个全家都能并排坐的座位。
宋阿婆独自一个人坐。
原本陈蕙兰和妈妈坐到了一块,偏偏弟弟不愿跟大姐坐一起,陈蕙兰又被遣去和大姐同坐。
距离目的地还有四个多小时。
陈蕙兰把背包放好,突觉腰酸背痛,可能太久没睡过木板床,腰杆被硌得酸疼。
绿皮火车就是老样子,两个三人座面对面,中间有个小桌板可以放东西。
没过一会儿,列车长开始查票,没票的补票。从青枣园站到三岔乡站,一人五元。
漫长的四小时,打发时间最好的办法只有睡觉。
再一睁眼,满山的黄土逐渐变黑,再无光秃秃的山脊,绿树成荫。
一行人抵达三岔乡,这并非终点站,还得坐车去彩霞镇,又从彩霞镇坐一人两毛钱的班车进入小麦谷。
到了小麦谷,看到长长的麦儿江,才确定到家了。
老父亲陈兴国一个人吃着饭,看到大家回来,又去添碗加筷。他是工人,有工作没办法回老家。
反观宋阿婆,扬手进屋,“我暂时不能进油水。”
高芝华同陈兴国说了宋婆子挽救自家二姑娘的事,陈兴国连连点头,“事后得好好感谢人家。”
吃完饭,宋阿婆让准备一只大公鸡、一根扁担、少许米和几柱香,带着他们前往殡仪馆。
唯独陈蕙兰不能去,究其原因,陈蕙兰自己也不知道,只能在家默默等待。
趁着闲暇时光,她需要好好回想一番,缕清记忆。
全家是1985年从元县青枣园,迁家至龙县彩霞镇小麦谷。
彩霞镇是一座矿山,小麦谷在其谷底,附近开采了好几个煤矿。
爸爸陈兴国先在老煤矿当井下工,负责挖煤。
井下其实是地底下,要坐矿车进洞。挖煤是个技术活,甚至能搭上半条命,井下工人属于很危险的工种。
后来陈兴国年纪大了,被调往新一矿工作,专门负责给井下工人送饭,月薪没有井下挖煤工人高,但涉及到下井人身安危,每个月也能拿将近五百的工资。
妈妈高芝华在附近的橡胶厂上班,不算工人,工资日结,一天8块左右,相当于去干工就有钱拿,多干多得,随时可以请假走人。
大姐陈蕙萍轻度弱智,只有十一二岁的心智,并非玩笑。当初爸妈也让她读书,刚上一年级,班主任还是跟高芝华沾亲带故的亲戚,就说她:
“这孩子读不成书,还是领回去吧。”
高芝华还纳闷,老大天天嚷嚷作业本不够用,天天都要给她买,怎么还读不成书呢?
后来才知道,陈蕙萍每天在本子上画大圆圈,难怪作业本用得那么快。既然连老师都无能为力,高芝华只能让陈蕙萍回家带弟弟妹妹。
那会儿医疗又不发达,只说陈蕙萍这孩子笨,不聪明,不是读书的料。
所以大姐才会轻易被骗,远走他乡,陈蕙兰一想到这就揪心。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