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湖野人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六十七章 讨宋威夏,水浒新秩序,江湖野人,海棠书屋),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河东路,岢州宜芳县。
宋辽两国持续一百多年的军事对峙,使得两国边境地区的军州设置普遍零碎化,且偏重军事防御,导致很多利于生产的肥沃土地并不能养民。
有感于此,徐泽一统“两河”及燕云之地后,便将一些零碎分割不利于民生建设的军州作了调整。
新的岚州大致由原本的岚州和岢岚军两个行政区合并而成,合并后的岚州辖地域虽然扩大了不少,却仍是只辖四个县百姓总计不足十万户的“中”等州。
不过,自南北一统之后,来自云中地区的外敌压力也跟着消失。
岚州的军事防御地位大减,境内原本用于防备辽人南下的大量寨堡和烽燧已经拆除,百姓不用承担繁重的“防秋”任务,可以把更多的精力用于生产。
而在共建会基层组织的监督下,各地官府行政效率大幅提升,问题也得到一定程度的整治,又有税改政策刺激,社会底层生产积极性极大提高。
相信在可见的未来,有黄河、蔚汾水、岢岚水、汾水四水纵横境内的有利条件,岚州必将迎来大发展。
其实,岚州的情况并不是个例。
饱经战火的河东路自归于大同帝国治下后,便迅速恢复着生机与活力——哪怕其西、南两面仍然面临夏、宋两国的军事压力。
正乾皇帝一路巡幸至此,便是检查河东路这一年多的发展情况。
当出使宋廷归来的石秀寻到皇帝车驾时,徐泽正在河东路巡抚使张叔夜的陪同下考察一片新修建梯田的水土保养情况。
其人安静地候在山下警戒的御营中,一直等到皇帝跟张巡抚分别后,才请求面圣。
“陛下,宋廷认罚了,随臣一同归来递交国书的还有赵宋给事中王云和侍卫亲军马军都指挥使曹曚二人。
臣担心宋使来岚州会影响圣驾,擅作主张把他们留在了太原府,自己带来了宋主国书,请陛下责罚臣不请之罪!”
递交国书是件非常严肃的外交活动,通常情况下,应该在接见外使仪式上,由使者当面呈递给出使国的君主。
石秀将宋使留在太原府等待皇帝召见,自己却带着赵宋的国书来岚州见徐泽,严格说来是无视赵宋王朝尊严的行为。
但同强宋弱,所谓的“外交礼仪”也要必须围绕大同帝国的需要来制定。
正乾皇帝日理万机,行程安排的极满,不可能为了宋廷来使就专门回一趟太原。
而且,徐泽这次来岚州也不仅仅是检查民生建设和水土水土保养这么简单,同样不可能让宋廷使者来岚州见自己。
所以,石秀特事特办,其实也是遵从了皇帝的本意,并无什么不妥。
徐泽不在意地伸出手,道
“做得很好。”
石秀赶紧递上赵宋国书,又恭敬地退后两步。
这道国书是赵桓亲笔所写,内容很长且极尽谦卑恭顺之词。
大宋皇帝赵恒除了在国书中反复保证本国以后再不会有擅起边衅之事,并主动增加赔款额外,主要是向正乾皇帝汇报了相关涉事者的惩处情况
免特进、太宰兼门下侍郎李邦彦,罢中书侍郎王孝迪(白时中被罢之后,由翰林学士升为宰相,位列吴敏之后)及京西南、北路路制置使种师道。
战争刚刚结束,大宋王朝割地又赔款,内部矛盾严重,朝堂暂时不宜轻动。
赵桓却同时罢免了两个宰相和首席统兵大将,决心极大,可见其人对正乾皇帝问责之事有多重视。
不过,赵桓不知道的是徐泽并没有因为宋军“护送”同军出境而动怒。
讨宋之战刚刚结束,正乾皇帝就丢下两国议和的收尾之事继续巡幸各地,本就没有再深究赵宋朝廷的想法,自然不会把注意力放在赵桓的表态上。
“李纲呢?”
石秀在临安待了两天时间,尽管全程都有赵宋馆伴使陪同监视,但其人仍是套出了不少有用的情报,为的就是随时供皇帝咨询。
“改知枢密院事。”
李纲虽是赵宋最强硬的主战派,也主持了临安保卫战,却是真的不通军略。
事实上,其人提出的所有军略都在事后被证实根本阻止不了同军破城。
甚至,很大程度上因为其人的固执和瞎指挥,才导致宋军输得那么难看。
在赵宋绝大部分议和派看来,同宋两国能够议和得益于多方面的努力,坚守临安表现大宋不屈的精神当然也是原因之一,却不是最重要的原因。
若不是正乾皇帝真的没有灭宋之心,且朝廷最终认清了形势,积极割地赔款才求得议和的机会,这一战很可能大宋已经被灭了。
战后,赵桓将天下人都知道短于用兵的李纲由文改武,从尚书右丞同知枢密院事改任专职的知枢密院事,表面上看是升迁,实际却是再明显不过的弃用之意。
徐泽自然不知道这其中的很多隐情,却不妨碍其人由宋廷对李纲的处置推到出赵桓应该是得了“高人”指点。
因为,此举明显超越了其人应有的政治手腕。
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赵宋朝堂近期的人事变动必然相当剧烈,肯定不会限于李邦彦、王孝迪、种师道三人。
徐泽当即将国书递还石秀,随口问道
“宋廷这段时间的还有哪些朝堂变动?”
石秀暗叹皇帝明见万里,幸好自己提前打探了相关消息。
“少宰赵野接替李邦彦为太宰兼门下侍郎,知枢密院事吴敏改任少宰兼中书侍郎,观文殿学士范致虚出任中书侍郎,签书枢密院事耿南仲改任尚书左丞,给事中李邺接替李刚为尚书右丞。”
徐泽微闭双眼,在心里默默消化这段信息。
赵桓因仓促即位,且夹袋内无人,选用臣子的操作空间其实很有限。
首相李邦彦被罢,次相赵野接替其职并没有什么意外,李邺以给事中接任尚书右丞也很正常,都是常规操作。
由中书侍郎改枢密使的吴敏又改为次相,既有资历上的考虑,也算是弃用李纲的政治交换。
而耿南仲由武改文乃是因为其人与李纲的政见相左。
吴、耿两人的调整明显是为了安定主战派之心,实际却是从侧面反应了赵桓彻底放弃主战派的姿态,不然用不着做得这么刻意。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