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见穿长衫的影子
李礼安提示您:看后求收藏(遇见穿长衫的影子,民国暖色:合肥四姐妹,李礼安,海棠书屋),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遇见穿长衫的影子夜色明净,风光细细如袅然飘起的雾,几许冷清,几许柔情。恍惚里,仿佛听见一个隔花在云的女声:他是帕上情丝千万缕,我是笔尖心事一行行。风情旖旎,如在云端,又如身在锦绣帷堆,不见烟花一分分,只见繁华一寸寸。
对张爱玲来说,情是穿肠毒药;对林徽因而言,情是锦上添花;对萧红,情是赖以为生;对张允和,情是恰到好时节,对的时候,遇上了对的人。记得周有光在他们婚前曾写信给允和,说他心里担忧,因为穷,生怕不能给她幸福。她淡然回信:幸福是要自己去创造的。
这也是她的人生态度。幸福不必交付他人手中,只需要自己安然徐行。
允和在十六岁时认识周有光。她和他的妹妹是乐益女中的同学,因此相识。这是相遇,相爱还要很久之后,要在她上大学,离开苏州以后。用她自己的话说,她是个不安分的人,在三所大学读过书,上海的中国公学,杭州之江大学,还有最后拿到文凭的上海光华大学。她和周有光,是在上海读书时期开始交往,坠入爱河。
在四姐妹里,允和大约是在爱情上最顺遂的一位,遇见得早,认定得深,后来理所应当结婚,在姐妹四人里,第一个出嫁。或许,他们是四段爱情里,最一帆风顺的一段。所谓姻缘天定,所谓缘定三生。说不定,早在第一次相见时,才过了弱冠之年的年轻人,偶尔一瞥,那个跟着妹妹来家里做客的小姑娘,就跳进了心窝。
却长久地按兵不动,害怕将人家吓跑。直到她离家,去上海,才借着由头给她写信。但允和收到信,还是吓了一跳。她素来还看不起那些随随便便谈恋爱的女生,有男生追她,她也不搭理。这封信却让她慌了神,不知道该怎么回。不回,不好,要是回,又不知道怎么回。最后拿了信去问一个叫胡素珍的同学,对方身经百战,很寻常地告诉允和,不回信是不好的。她这才拿笔写信,以此为开端,一来二去,你来我往,一对小儿女,也学着谈起了恋爱。
她喜欢这个年轻人的小心翼翼,也喜欢他的老成持重。他大她五岁,为人耐心,很有绅士风度,尤其能包容允和的小倔强。他们感情一直很顺利,甚至没有吵过架,所以人人都可以觉得他们应该早点结婚,既然已经将对方当作一生的伴侣,那么为什么不早点完成人生大事呢?然而,允和坚持要读完大学,晚一点结婚。
这也受到了父母的影响。张武龄认为就算是女性,也应该经济独立,这点只有在完善的教育和正确的职业下,才能够得到确保。周有光不催促允和,两个人只是做一对快乐的小情侣。一九三一年,允和到杭州之江学院借读,周有光在杭州民众教育学院教书,允和将这段时间叫作“恋爱季节”。他们去灵隐寺登山,途中遇上了一个可爱又“不解风情”的老和尚,一路上跟着这对小情人,听他们窃窃私语,把他们说的故事都听了个遍。这段故事被允和记录下来,写成了一个小文章,叫作《偷听的和尚》,从题目开始,就欢喜愉悦——在爱中的人,不管看什么,都觉得面目美丽。哪怕是个行踪诡异爱听墙角的和尚。
一九三三年,允和毕业,结婚提上日程。她和周有光都是受过新式教育的,于是打算婚礼也举办成新式的。选日子的时候,他们特别选了一个周日,为了让朋友们都有空过来。然而请帖印出来,送给大姑奶奶,却被说这个日子不吉利。他们只好改日子,但最后还是选了个大姑奶奶口中的“尽头日子”。结婚的日子不好,算命的算出来的也不好,说允和同周有光都是活不过三十五岁。她确实瘦弱,身材纤细,而当时周有光的身体也不好。这桩婚事让长辈们有点不看好,甚至兆和也说:二姐嫁给了痨病鬼,哭的日子在后头呢。只有允和自己不怕,她欢欢喜喜地准备婚礼。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